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摩音樂

鎖定
畢摩音樂,四川省美姑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畢摩音樂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至隋唐時期,畢摩音樂藝術達到了高峯,畢摩音樂是由畢摩在儀式場所傳唱的本土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內容涉及彝族的政治、法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愛情婚姻、生產生活等,並通過説、唱的有機結合來敍述故事,塑造形象,抒發情感,反映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 [2-3] 
2014年11月11日,畢摩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為Ⅱ-163。 [4] 
中文名
畢摩音樂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163
申報地區
四川省美姑縣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畢摩音樂歷史淵源

畢摩音樂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畢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會的祭司和部落首領,具有崇高的威望與地位,兩千多年前,昊畢實楚和提畢乍穆兩大畢摩宗師就畢摩儀式改革問題進行了辯論,提畢乍穆改革了飛禽走獸為犧牲用物,金籤銀片插神座的做法,改用牛羊作犧牲用物,杉柳枝布神座,豬雞為祭品,其唱、誦傳統進一步規範。至隋唐時期,畢摩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峯,代宗師阿蘇拉則不但完善了路下方類文獻,進一步規範了儀式,而且講求調式的優美、和諧,產生了阿格説祖、阿克夥窩、楊古蘇布等一代大師。《華陽國志 南中志》載“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議論好譬喻物謂之夷經”,《西南彝志》載的“歌師”制度也表明了遠在兩千年前就有身負籤筒、手持響鈴、搖着神扇的畢摩深入各户的情況。 [3] 

畢摩音樂基本特徵

畢摩音樂誦唱腔調

畢摩音樂是畢摩在儀式活動中以誦和唱的方式的來敍述故事、講述歷史、探究萬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靈等在內的)人物形象,藉此抒發思想情感,反映現實(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的遠古音樂藝術。畢摩調可分為誦和唱兩大類。
誦腔以説為主,可分為低聲吟詠腔和高聲呼喚腔兩種,其節奏強烈,音節分明,抑揚頓挫。低聲吟詠腔主要用於占卜、擇吉日等儀式,如羊胛骨卜、打木刻卜、雞蛋卜等。有專用口誦辭章,節奏快急,音節分明,語句長短不一。高聲呼喚腔可用於各種儀式,聲音高亢、優美,常與唱腔交叉配合使用。其節奏強烈,音節分明,抑揚頓挫,句式變化較大,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輔以三言、九言、十一言、十三言乃至十五言、十七言。主要有敍事腔、祝酒腔、送靈獻茶腔、述源腔、諂媚腔等十餘種。
畢摩音樂
畢摩音樂(7張)
唱腔是畢摩經誦的主要形式。根據不同的儀式場合和不同的經籍文獻,用不同的調式演唱,大致可分為祭祀神座調、獻茶調、祓穢調、述靈調、述源調、圈護調、招魂調、敍話調、勸慰調、婚媾調等20多種。如,祭祀神座調主要在祭祀、敬請神靈等過程中演唱,旋律高亢、優美動聽;獻茶調為敬獻祖先等時所唱,調旋律短促有力,悦耳動聽。擲棄調用在卸除各種疾病的儀式上,其唱腔沉重沙啞,低沉委婉;圈護調用在納入新增人口(嬰孩、媳婦),阻擋防禦皮膚疹疾,保護土地莊稼等儀式上,旋律纖巧婉轉,抑鬱動人。通神調為蘇尼或兼作蘇尼的畢摩演唱,旋律清麗柔和,婉轉動聽,優美撩人;招魂調用在招魂喚魂儀式上,旋律寬闊明朗,豪放有力;起靈調用在為祖妣理順牌位、引導祖妣亡靈走往祖界等儀式上演唱,旋律淒涼婉轉,如歌如泣;敍話調用於送靈歸祖儀式上,吟誦文獻有相關萬物起源的《朵提》(《溯源》)等,旋律豪放悲壯,鏗鏘有力;勸慰調用於送靈儀式,有勸慰死者斷絕塵念,生者止哀之意,用詞情深意長,悲悽感人,旋律輕鬆悦耳,活潑大方;婚媾調用在送靈歸祖儀式的婚媾儀程上,表示讓祖妣的靈魂在祖界舉行婚配交媾建家立業,同時祈求子孫興旺發達,旋律熱情奔放、生動活潑、喜氣外溢。
畢摩音樂的辭章大多是經過長期熔鍊陶冶出來的韻文,在表現手法上,修辭手法恰當而豐富,文辭優美清晰流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敍述內容上,卻遵循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準則,詩體通俗易懂,藝術性強,容易被人銘記於心,詠之於口;在語言格式上,一般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輔以其它格式,形式多變又不離其宗,其音韻鏗鏘有力,誦來朗朗上口;在創作上,以大膽的幻想,神奇的構思,飛揚的情采,大大渲染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描述手法上,不論對場景的描述還是對人物的刻畫,不論用色彩鮮明的對比還是用順其自然的比喻,不論是淡淡的白描還是精闢的細描,不論以時間為線索還是以空間為主幹,都富有絢麗的民族特色。 [5] 

畢摩音樂旋律特色

畢摩調的音樂旋律,絢麗多彩。調式或哀怨纏綿,或高亢豪放,或悲涼婉轉,或纖巧玲瓏,或寬闊明朗,或悠揚愉悦。格調優美動人處,令人彷彿有春風拂面之感;熱烈奔放處,則似萬馬奔騰;格調寬闊明朗時,又好像給人增添了幾多頑強堅實的意志;格調低沉抑鬱時,忽又帶來幾分焦慮不安的情緒;格調清麗柔和時,彷彿已經漫步於和風麗日之中;格調粗狂剛健時,又好似奮搏在狂風暴雨裏。畢摩音樂具有如下特點:
(1)畢摩音樂開頭有總的引子,結尾有總的尾聲。每個曲調及各個小節的開頭,都有一個總的引子,其歌詞一般都以具有提示性的虛詞代替。如:“啊哈—夥哦”“色也—唐”“嗯也唐”“嗯也”“嗯唐”“嗯啊 ”“哦”“啊”等表示演唱已經開始。這些引子的旋律大都可以自由延伸,帶有明顯的顫音和拖腔,甚至把有些音唱得很不穩定,以示唱聲動聽,唱腔優美。
(2)畢摩音樂加嵌較多。在每一句式的開頭或結尾都有加嵌的現象,加嵌詞一般都為虛詞,如“尼唐”“尼啊”“噢”“啊”,用以提示旋律的上升或下降。
(3)畢摩音樂曲式結構比較豐富,有兩個曲調不規則地相互交替聯成一曲的,有兩個曲調有規則地交互輪流聯成曲的,有一個曲調多次重複的,有兩個曲調各自重複聯成一曲的。
(4)格式一般都根據句式的長短而定,大部分以五言、七言為主,輔之以三言、九言、十一言乃至十三、十五言以上。比如《送靈調》句形格式多變,有二一句、二四一、二二一、四四二二一等多種句形格式。
(5)一般都由上下曲調錯落,若干句式對照,從而構成小節、段落乃至篇章,演唱起來曲調簡單、明朗。
(6)一般為獨唱,伴和着神鈴清脆而富有節奏的聲音由畢摩一人傳誦。但在一些特殊的儀式上則可由多人甚至幾十人齊聲演唱,規模宏大。 [5] 

畢摩音樂分佈區域

畢摩音樂主要分佈於大涼山美姑、昭覺、布拖等地和小涼山的峨邊馬邊等彝區,尤其以美姑縣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出名,美姑縣境畢摩音樂又主要分佈在拉馬阿覺鄉、合姑洛鄉蘇洛鄉灑庫鄉洛俄依甘鄉依果覺鄉巴普鎮等畢摩世居的20餘個鄉鎮。 [5] 

畢摩音樂傳承保護

畢摩音樂傳承價值

  • 歷史價值
畢摩音樂是由畢摩們創制的在特定的畢摩儀式場所傳唱的宗教音樂,作為一種由畢摩口耳相傳的古老藝術,以其獨特的調式、唱腔、誦腔直接成為傳播畢摩文化的獨特形式,它不僅與民間音樂交相輝映、並行不悖,共同構築了彝族音樂藝術的精要,而且作為一種原生宗教的傳播手段,為彝族畢摩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古代的詩歌大多是合樂的,也就是靠吟唱來實現其傳播的,故考察詩歌的傳統,詩即是合樂的歌,被稱為詩歌之源的《詩三百》也好,被譽為卓辭逸響之《楚辭》也罷,基本上吟或唱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古老的歌詩傳統大多淹沒於歷史長河中,只能靠記載想象古人吟唱詩歌場面時,彝族畢摩音樂卻以其古老、原生、活態的形式完整地保留了這種古老歌詩傳統,成為音樂史上的“活化石”。 [5] 
  • 藝術價值
畢摩音樂是彝族文化的基石,為豐富現代音樂提供了借鑑,畢摩音樂,作為彝族文化這片厚實的土壤里長出的奇葩,從一開始就沿着獨自的軌跡傳承和發展,凝聚了彝族民眾的智慧,其內容幾乎涵蓋了整個彝族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軍事、風俗禮制等文化。所以,傳承幾千年的畢摩音樂,一則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鑄造了彝族音樂文化的精神產品,並以其特別的格調與情趣,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特別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二則為現代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鑑,成為古代音樂發展史上獨特“活化石”。 [5] 
  • 社會價值
畢摩音樂是彝族民眾人本終極關懷思想的生動體現和重要見證,是聯結和強化彝民族成員間民族認同、心理認同的主要紐帶,對於民族自信力的演繹,加強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以其深刻的教育性,對於提供傳統文化範式、寓教於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畢摩音樂傳承人物

曲比拉火,男,彝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申報地區:四川省美姑縣 。 [6-7] 
的日布,彝族,1959年7月1日出生於美姑縣拉木阿覺鄉核馬村7組,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畢摩,畢摩音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5] 

畢摩音樂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美姑縣文化館獲得“畢摩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畢摩音樂項目保護單位美姑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畢摩音樂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03年11月17至19日,四川省美姑縣舉辦了中國首屆彝族畢摩文化節 ,畢摩音樂亮相文化節。 [9] 
2017年9月21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小型舞台項目——合唱《彝族風情》彙報演出在樂山師範學院上演,演出展演了畢摩音樂《依合》。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