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摩繪畫

鎖定
畢摩繪畫,四川省美姑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畢摩繪畫是由彝族祭司畢摩畫在紙張或獸皮、樹皮、竹簡、石頭、木板等載體上的圖畫,是一種通過繪畫與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來敍述故事、塑造形象、抒發情感、反映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的藝術體系,是彝族遠古繪畫藝術的“活化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 
2014年11月11日,畢摩繪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14。 [3] 
中文名
畢摩繪畫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四川省美姑縣
遺產編號
Ⅶ-114

畢摩繪畫歷史淵源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是彝族遠古“政教合一”時期的部落酋長,後來逐步蜕變為專掌祭祀、載史、占卜之職的祭司,同時也是是彝族民間唯一掌握着系統的原始繪畫藝術與文字的人物。據《彝族源流》載,早在艾哺時代,“艾哺好女根,傳到婁師穎……心裏想知識,口裏講知識,手裏寫知識。連寫在錦上,錦上花琅琅,書卷好比日生輝,圖畫好比月生光。”彝文典籍《蘇頗·梅亥苦蘇》載:“唐支用彝經,興了祭祀禮。額氐駕崩時,候榮來唸經”(唐支是遠古彝族首領)。《華陽國志·南中志》載:“諸葛亮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牽羊負酒,齎金寶詣之像。以賜夷之,夷甚重之。”也透析出畢摩繪畫的影子。 [2] 
涼山畢摩文獻《畢補·頌畢》又載一代畢摩宗師維勒邛部“聰明智慧高,心靈手亦巧,承繼前賢學,去粗存精華”,“取墨畫怪靈,取簡寫經典,經典存箱櫃。”兩千多年前,涼山彝族社會由狩獵時代進入了農耕時代,當時的畢摩提畢乍穆與昊畢實楚圍繞“儀式制度”的改革進行了彝族文化史上的口頭論辯,據傳當時就有了書於皮張的繪畫和文字的記載。 [2] 

畢摩繪畫文化特徵

畢摩繪畫分類

畢摩繪畫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畢摩文獻上的插畫圖解,二是在木板、石板上的圖畫符號。
插畫圖解
文獻上的繪畫始終與文字相配,多在扉頁或末尾幾頁,畫上圖畫並配以相應的文字來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多以反映天地萬物的演變、古代英雄人物降妖除魔為民除害、古代戰爭中的排兵佈陣、日月星辰等天象、彝族先民遷徙路線、動物植物為內容,甚至異域世界的邪魔鬼怪等。
涼山畢摩繪畫以“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用俯仰天地、神遊太虛的藝術觀照法,以心領神會,將心中之“象”自由地組織在一起,以抽象手法,捨棄了那些眼睛可視但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內容,而對眼睛看不見的但是認為是本質的部分卻會詳細描繪出來。抓住“骨”這個本質特徵,而舍其外形輪廓,畫物之“骨”像。
宇宙中的物體,高遠而神秘,往往是最容易引發古人遐想的神聖之物,這在畢摩繪畫中佔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彝族畫日月星辰等天象,往往取其形似。如日月圖以簡筆畫的形式,取日月之“骨”象,並沿骨架線兩邊加以“之”字紋或“一”字紋或小圓圈填充四周,以表示日月之光,再畫點裝飾;畫雲霧則以向上彎曲的數個符號排列一起表示;畫雷電則畫折彎的符號,以表示急促而有力。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繪畫作品(2張)
動植物的畫法更體現了畢摩繪畫取其骨像的“畫骨”之風。以雞的造型為例,以一根曲線代表身子,聯結起頭、翅膀、腿腳和尾巴,只用不多的線條畫出了一隻雞的形象,可謂極度的簡約;相較之下,在各個局部,用了較多的短線條重點描繪了“九”牙形的雞冠,五指的雞爪、翅膀以及尾巴,甚至用一個點和小圓圈標示出了雞的眼和鼻。同樣,蟒或鳳凰的畫法,在其主幹的軀體部分,只用簡單的線條畫其“骨”貌,而在其身上則以無數的小圓圈或半圓形或畫點等符號裝飾,相較之下則以更多的筆墨突出其頭和其尾,以突出被認為是重要的部分。畫馬與牛之形象,突出牛角和馬尾,抓住各自的特徵,還從功能上加以區別,即馬背上載了人,牛拉了犁。畫蛇就是一條蛇的簡筆形狀,畫魚只畫魚骨頭,畫人則畫人的骨架結構,畫樹則取幾筆枝杆,與古彝文字如出一轍。
在畢摩繪畫中,以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魯的形象最為普遍與突出。畢摩們將支格阿爾的身體呈方形喻示撐起天宇的四根銅柱,也象徵着大地四方,體現着支格阿爾腳踏大地,頭頂天空的氣宇軒昂之勢。畫在支格阿爾上方的日月圖符和左右手邊的弓箭、銅網兜和鐵叉、銅錘等武器,以及下方長着翅膀的飛馬等形象,既與經文中對支格阿爾 “左眼似日輝,右眼如月耀……”的描述相對應,又暗示出英雄支格阿爾用銅錘和銅網兜制服雷神、用弓箭和鐵叉射日捉月、降服吃人的飛馬等多項傳説中的英勇事蹟。 [2] 
圖畫符號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在木板上的繪畫,畫天地人間有固定的程式。最上面三道橫線中間插入一條豎線的符號代表“天”,往下一條橫線兩端各畫三道弧線的符號代表“地”,接着是日月圖符,月亮通常被畫成半月牙形,再加上些折線和若干點或小圓,太陽畫成幾重圓圈再加上若干點,然後以多行排列的點代表星晨,三個小的左右半弧一組符號組成“霧”等。
石板畫主要有防冰雹、防亂砍亂伐、神圖等。
用兵佈陣圖與星象圖位,也是畢摩文獻繪畫中最具特色的大類,一般附於每卷文獻的末尾,畫法簡單明瞭,如畫一顆星則只畫一點,三星則畫三點表示;軍事佈陣圖則按佈局模式,畫若干豎線代表執叉執戈執斧方陣,畫主帥則畫一圈代表,畫山川地理則根據特徵畫小石、小樹、水凼等簡單符號表示,並在相應部位用文字註明,氣勢恢宏。 [2] 

畢摩繪畫特徵

一是功利性和信仰性。畢摩繪畫是彝族民眾萬物有靈和其它本土信仰的產物,一則為畢摩儀式提供考據性,增強儀式效力,二則主要使用於各種不同的畢摩儀式中,具有顯著的功利性、信仰性。
二是原始性。彝族畢摩繪畫以內心觀照之法,近取諸物,遠取諸身,仿自然萬物之像,重在突出“骨”架,強調心靈觀照,畫面中突出“線條”的運用和單純的色彩,追求平面和裝飾性的效果,具有原始性。
三是獨特性。畢摩繪畫變形、怪誕、神秘、空靈、斷裂、殘缺乃至“醜”等不完美的範疇,這種拙稚古樸、渾然天成、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繪畫形式,透出一種獨特的民族韻律與節奏的美。
四是書畫合一性。畢摩繪畫時時處處體現着“書畫合一”的古老傳統,凡畫必配有文字,以文釋圖隨處可見,且在許多圖畫中,表現出“亦畫亦字”的特徵。 [2] 

畢摩繪畫分佈區域

畢摩繪畫分佈於川、滇、黔、桂四省區的彝族民間,以大小涼山為分佈重點。在大小涼山範圍內又以美姑、昭覺、布拖等彝區為代表。 [2] 

畢摩繪畫製作工序

畢摩通常以竹、木削製成筆,蘸沾牲血調鍋煙灰製成的墨汁,在紙上或木板上進行繪畫,且不打草稿,凝神定氣,一氣呵成,不加雕琢。 [2] 
畢摩早期的繪畫工具極為原始簡單,即就地取材,用墨石、紅土當墨,用松尖作筆,繪製在羊皮、絲綢、布帛及土紙上,後來發明用燕毛作筆,用木葉當紙。畫筆有自削的竹籤、棕桐葉柄、細樹枝和草莖,或用雞翅、羽毛、綿羊毛和山羊毛製作而成。顏料也是俯拾即得的一些礦石土、鍋煙灰、動物血、豬膽汁、赤土等,近代才使用毛筆、墨汁。畢摩常用這些簡單的工具和顏料在獸皮、樹葉、地面、巖壁上繪製出一幅幅規格大小不一的日月星辰、山川人物、動物植物等圖畫。 [4] 

畢摩繪畫傳承保護

畢摩繪畫傳承價值

1.歷史價值。畢摩繪畫對於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與文字的發生、發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繪畫與文字各自演進,文字系統從原初的象形發展到了指事、會意等完備的“六書體系”,而畢摩繪畫藝術始終保留着最初時代的面貌,對於見證中華民族古老的藝術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2.文化價值。畢摩繪畫以其獨特的儀式傳承於彝族畢摩羣體中,又通過儀式的方式傳播於彝族民間,擁有廣泛的接受羣體,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隨着畢摩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畢摩繪畫作品 畢摩繪畫作品
3.藝術價值。畢摩繪畫以其獨特的“觀物取象”法,直指精神之“骨”的方式,體現出的拙稚古樸、渾然天成的韻味,正是這種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繪畫形式,透出的韻律與節奏,體現出遠古人類可貴的探索精神,鑄就了彝族民眾的獨特的審美世界,以其特別的格調與情趣,成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特別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為現代繪畫藝術提供了遠古藝術文明的借鑑。
4.社會價值。畢摩繪畫是聯結彝民族成員間民族認同、心理認同的主要紐帶,對於民族自信力與情感的培養,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提供傳統藝術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畢摩繪畫傳承人物

吉克伍沙,男,彝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畢摩繪畫。 [5] 

畢摩繪畫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美姑縣文化館獲得“畢摩繪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畢摩繪畫”項目保護單位美姑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畢摩繪畫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8月21日,彝族題材的畢摩繪畫作品於第七屆“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期間亮相於涼山州民族文化藝術中心。 [7] 
2018年4月10日,美姑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遊局舉辦了美姑縣首屆畢摩繪畫作品展評活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