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家村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東街道下轄村)

鎖定
畢家村位於山東省濱州濱城區市東街道北郊,北靠東方紅公路,南與北郝村接壤,東界秦台乾溝,西和市東辦事處二小學為鄰。整個村落東西、南北各相距500米,成正方形,面積達25萬平方米。1996年全村有289户,分畢、張、劉、任、屈五個姓氏,人口1055人,耕地1079畝,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
該村現已撤村建社,為畢家社區 [2] 
中文名
畢家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
地理位置
濱城區市東街道北郊
面    積
250000 m²
電話區號
0543
人口數量
1055 人(1996年)

畢家村具體介紹

畢家村地理位置

村內主要街道都已硬化處理,與村外公路相接,交通極為便利,全村所有耕地都旱能澆、澇能排,水源充足,為增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畢家村人口規模

畢家村原名任木匠村,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祖畢順甫由河北棗強遷入濱城南街定居,逾五世,畢氏三兄弟移居此村,以姓立名,稱畢家村。後張劉等氏相繼遷入,代代相傳,繁衍至今。解放前屬濱縣二區侯王鄉管轄;1982年濱州市建立,劃入郭集鄉,1993年撤銷郭集鄉設立市東街道後,歸市東街道管轄。1996年從業人口385人,其中從事工業者150人,從事第三產業者235人。全村國民生產總值165萬元,人均純收入2570元。 [1] 

畢家村發展

畢家村村黨支部

畢家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響應上級號召,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深刻領會政策精髓,在清除“左”的錯誤思想幹擾下,首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完全讓農民自主經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88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已達85.8萬元,人均收入780元。人們不但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而且開始向富足邁進。在成績面前畢家村黨支部村委會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勇乘改革之風放眼外面的世界,走出農家門,探索新的致富路。“要想富,靠工副”,在這種思想指引下,畢家村人開始改變觀念,走以副養農的道路。黨支部村委會也盡一切可能,支持鼓勵村民積極興辦個體企業。經濟上困難者給予資助,技術上薄弱者協助多方求教,遇到意外事故黨支部村委會出面協調解決。畢家村人有了主心骨,開始放心大膽的在商海中搏擊。

畢家村經濟發展

濱州是一個剛崛起的新型開放性城市,位於黃河下游,流動人口較多,藉助於這個優勢,有眼光的畢家村人開始跑起交通運輸。幾年來由小到大,初具規模,大汽車和農用車發展到15輛,大型拖拉機5部,小型拖拉機40餘部。有的搞起了家庭養殖:養雞的3户,養鵝鴨的4户,養豬的5户,憑藉技術和勤勞,村民們開始踏上致富路,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村民們瞅準了這一點,開始從事商品銷售,品種齊全,薄利多銷,收入也很可觀,從事這種商品零售的有6家,批發的有3家,並還有望發展壯大。此外還有從事其它行業的,如開飯店的1家,經營熟食、麪粉、食油的有十餘户。有的還自己當起了大老闆,如織布加工廠、鋁合金門窗安裝公司,都是村民白手起家搞起來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