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修勺

鎖定
畢修勺(1902.10.6~1992.5.12)1902年10月6日生於浙江省臨海更樓一個貧苦農户。筆名碧波、震天、鄭鐵等,翻譯家、教育家,農工民主黨黨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1] 
中文名
畢修勺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
1992年5月12日
出生地
浙江省臨海更樓

畢修勺人物生平

1902年10月6日生於浙江省臨海更樓一個貧苦農户。1920年5月,赴法國勤工儉學,在雷諾汽車廠做工,並在巴黎高級社會學院學習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課餘閲讀和收集左拉小説,立下了終生翻譯左拉作品的目標。其間還接觸了克魯泡特金的著作,逐漸形成無政府主義信仰。在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學習時,畢修勺還擔任《工餘》雜誌編輯,探索振興教育的途徑。1925年回國,在家鄉回浦中學任教。1926年赴上海,結識巴金、衞惠林等,後與匡互生、葉聖陶、夏衍等共同創辦了上海立達學園和勞動大學。1930年,為翻譯哀利賽·邵可侶的鉅著《人與地》,畢修勺再次赴法國,用五年時間學習史地知識,翻譯完成兩百餘萬字的《人與地》,於1934年回國。抗戰爆發後,畢修勺擔任《掃蕩報》的總主筆和總編輯。1939年5月,重慶遭大轟炸,《掃蕩報》報社被毀,畢修勺辭去總編輯之職。1941年,畢修勺在家鄉自籌資金,創辦更樓小學。抗戰勝利後,畢修勺決心脱離政治,潛心翻譯左拉小説。
畢修勺晚年致力於翻譯左拉、克魯泡特金作品,堅持譯完了左拉的《三名城》和《四福音》,並整理、修訂舊譯。1992年5月12日,畢修勺因心肌梗塞逝世。 [1] 

畢修勺人物事蹟

畢修勺與巴金於1926年在上海結識,交往密切。巴金最初所譯《麪包略取》卷首邵可侶寫的序言即由畢修勺代譯。1936年,巴金和畢修勺分別住在拉都路(今襄陽南路)敦和裏21號與22號,居處相鄰且屋內相通。“文革”期間,畢修勺與巴金共陷逆境,面對造反派的審訊逼供,畢修勺義正詞嚴地為巴金辯護。某些外調人員威脅要讓他“三進宮”。畢坦然迴應:“我與巴金有隙,這誰都知道,但我不能誣陷他。他信仰無政府主義,但與國民黨沒有什麼關係。抓十次還是這句話。”1982年,巴金腿骨骨折,在華東醫院住院接受治療。畢修勺獲悉後,前往醫院看望巴金,兩人緊緊握手,相談融洽,互囑保重,相約一定再見。1992年5月12日,畢修勺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巴金得知老友逝世的消息後,悲痛不已。華東醫院的那次相會,竟成了二人的最後一次見面。 [1] 

畢修勺主要貢獻

畢修勺是中國最早翻譯左拉作品的學者。1927年,(畢)修勺、(陳)宅桴合譯的《左拉小説集》由上海江灣出版合作社出版,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左拉譯著。畢修勺除翻譯了《魯貢-馬格爾家族》系列(《魯貢一家的發跡》、《愛情的一頁》、《家常瑣事》、《生的快樂》、《萌芽》、《土地》、《人獸》、《崩潰》、《巴斯加醫生》)、《三名城》系列(《盧爾特》、《羅馬》、《巴黎》)、《四福音》等左拉名著外,還譯有文學評論及哲學史地著作40餘冊。如翻譯過地理學家哀利賽·邵可侶的鉅著《人和地》,譯文共分24冊,當時曾出版7冊,其餘17冊的出版事宜因日寇入侵被迫擱置。他還翻譯出版了《自然主義小説家》、《實驗小説論》,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左拉的自然主義文學理論。 [1] 

畢修勺紀念會

2012年10月29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巴金研究會主辦的“紀念翻譯家畢修勺誕辰110週年座談會”29日在上海舉行。
來自江浙兩地從事歷史、現代文學史和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及畢修勺親屬代表等30餘人,共同回顧畢修勺曲折的人生和其畢生致力於左拉作品翻譯的歲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