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界圍巖水簾

鎖定
《界圍巖水簾》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詩。開頭四句,簡單勾勒出界圍巖的地理特徵;然後描寫瀑布的飛流之聲,驚句過後,則是發散想象,思及自身,有感而發。詩歌突出地描繪了界圍巖的瀑布風光,其景氣象萬千,奇麗無比,其詩想象豐富,直抒胸懷。全詩表達了作者因為接到詔書返回長安而喜悦萬分的感情,感情真摯,詩歌基調健康向上。
作品名稱
界圍巖水簾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界圍巖水簾作品原文

界圍巖水簾
界圍匯湘曲1,青壁環澄流。
懸泉粲2成簾,羅注3無時休。
韻磬4567,鏘鏘8徹巖幽。
丹霞冠9其巔,想像凌1011遊。
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
忽如朝玉皇,天冕12垂前旒13
楚臣14昔南逐,有意仍15丹丘16
今我始北旋,新詔釋縲17囚。
採真18誠眷戀,許國無淹留19
再來寄幽夢,遺貯20催行舟。 [1] 

界圍巖水簾註釋譯文

界圍巖水簾字詞註釋

1、曲:水畔。
2、粲(càn):鮮明。《詩·唐風·葛生》: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3、羅注:排列下流。
4、韻磐:聲音和諧的磬。
5、叩:敲擊。
6、凝(nǐ):比擬。
7、碧:青綠的美玉。
8、鏘鏘:象磬聲,比喻水簾聲。
9、冠:籠罩。
10、凌:升上。
11、虛:天空。
12、冕:古代帝薯的帽子。
13、旒(liú):冕冠前後懸垂的玉串。
14、楚臣:指屈原。
15、仍:依戀。
16、丹丘:神話中神仙之地。
17、縲(léi):拘繫犯人的大繩,這裏指罪犯。
18、採真:《莊子·天運》曰,古者謂是採真之遊。成玄英疏:“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偽,逍遙任適而隨化遨遊也。”
19、淹留:停留。
20、遺貯:臨行前久立。 [1] 

界圍巖水簾白話譯文

界圍巖和湘江的江畔相匯,青青的山壁,環繞着清澈的江水。
懸掛着的泉水,形成一面鮮明的水簾,排列下流,沒有停止的時候。
水簾好比一面音調和諧的玉磬,敲聲鏘鏘,響徹巖谷。
紅霞籠罩在巖頂上,使我忽然想象升上天空遊覽的景況。
奇妙的境界,簡直不可形容,即使是神鬼的工力,諒必也難造成。
忽然好像朝見玉皇,只見他的皇冠前面,垂着一排玉串。
昔時屈原被逐南來,他有意依戀神仙之地,不思回國。
如今我幸獲新詔釋放,開始北歸。
在這裏任情遨遊,固然值得留戀,但我以身許國,必須迅速回朝效力,不容停留。
再來遊玩,只有寄託在夢境了,行前站立良久,乘舟離去。 [1] 

界圍巖水簾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因為接到來自長安的皇帝的詔書,於是自永州奉詔赴京,乘船北上,作者心情因為得以返京因此喜悦萬分,路過界圍巖時,被界圍巖的美景所感染,然後又聯想到自身的遭遇,於是有感而發,借景而抒情,遂作出此詩,來表達詩人自己欲施展抱負的愉悦心情。然而,詩人的“許國”理想並未實現,數月在遠遷柳州的路途中,作了該詩表達自己的心情。 [2]  [3] 

界圍巖水簾作品鑑賞

界圍巖水簾文學賞析

該詩是一首描述界圍巖的風光的詩,全詩突出了界圍巖的瀑布風光。其景象氣象萬千,奇麗無比,想象豐富,感情直抒胸臆。
首先是開頭四句,簡單勾勒出界圍巖的地理特徵。“界圍匯湘曲"凸顯出湘江在這裏盤旋不止,”青壁環澄流“則表明了碧水環繞青崖的美景。而後以“懸泉粲成簾,羅注無時休”,重點點出瀑布下注連綿不斷,波瀾壯闊的特點。
接着則是描寫瀑布的飛流之聲,”韻磬叩凝碧,鏘鏘徹巖幽“兩句聲色俱備,水流聲像磬玉相叩在碧潭,其鏘鏘的清脆之聲響徹幽巖,清脆悦耳。斟酌該句,可見字詞貼切。如“碧”而謂之“凝”,“凝碧”又冠以“叩”,而叩擊碧玉般青石之聲乃為“磬”音,此磬之“韻”清遠激越,這是多種力量的聚合,其中又極力突出了個“叩”字,從而令人於聽覺感受中去領略那瀑布與岩石撞擊發出的音響。”丹霞冠其巔,想像凌虛遊“,則是描寫紅色的雲霞如冠帽戴在山頂,令人想飛上青天,凌虛遊歷。
“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許多名家正是將目光投向此句,這四句“骨力傲岸,撐柱全篇”,”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句正是將水簾比做玉皇的天冕前掛下來的流蘇,“體物極工”。又以簡單的一句”鬼工諒難求“來凸顯出其景物的難以細述的美妙,其比喻貼切,簡潔且形象。仔細想來,作者在此之前已作了若干鋪墊,先寫水簾之整體形貌,繼寫其成簾羅注之狀,次寫其叩石如磬般的聲響,終寫水簾上方雲霞環繞之景觀,而後才以“忽如”二字,於靈光一閃間將之與玉皇所戴冠冕前下垂的玉串聯繫起來,驚警動人,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驚句過後,則是發散想象,思及自身,有感而發。”採真誠眷戀,許國無淹留“,詩人聯繫了自己的遭遇,遙想當年像楚臣屈原一樣被放逐到南方,曾有意要學仙成道。如今詩人卻和屈子不可相提並論,如今即將是要回到北方去,皇上的詔書解除了羈絆和拘囚。因此詩人對採真求仙的眷戀,被以身為國的理想抱負所代替。於是以略帶悵然的一句”再來寄幽夢,遺貯催行舟“來描寫自身。即將返回長安,只好以幽幽的夢境相寄託,行舟既然催促,便唯有乘舟遠去。該句雖是帶有離別的傷感色彩,然聯繫詩人背景和句末的語氣,仍可清晰看出,詩人大部分心情依舊是愉悦的。
此外,詩人在選詞設色上頗費經營,如“青壁"、“澄流”、“粲成簾”、“徹巖幽”、“凝碧”、“丹霞”,可以説是五色雜陳,而讀來不覺繁亂,蓋因其整體色調傾向於清寒一路,由此形成了氣氛肅穆、境界幽寂的詩境。迸一步看,全詩避免偶句,以單句直行,從而產生一種勁氣直達的力感。 [2]  [3] 

界圍巖水簾名家點評

孫鑛《評點柳柳州集》:“寫景如謝,然多用單語,覺骨力更勝。” [3] 
許學夷《詩源辯體》:子厚五言古,較應物有同有異。……至如“稍稍雨侵竹”、“界圍匯湘曲”……等篇,則經緯綿密,氣韻沉鬱,與應物大異,自是子厚之詩。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骨力傲岸,撐拄全篇。 [4] 

界圍巖水簾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裏行。因參與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其詩風格清峭,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有《河東先生集》。 [5] 
參考資料
  • 1.    楊竹邨.《柳宗元詩選注》.桂林市:灕江出版社,1993.06:143-144
  • 2.    吳文治,謝漢強,王春庭等.《柳宗元大辭典》.合肥市:黃山書社,2004.10:128
  • 3.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09:49-50
  • 4.    温紹堃著,柳宗元詩歌箋釋集評,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7頁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