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克氏孢子絲菌

鎖定
申克氏孢子絲菌(學名Sporothrix schenckii)是一種全球常見的温感二形性真菌,也是Sporothrix的唯一物種。申克氏孢子絲菌是引起孢子絲菌病的唯一病原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自土壤、腐木及植物表面可分離出本菌。申克氏孢子絲菌通過損傷的皮膚或粘膜感染人,可引起皮膚、皮下發生慢性結節性或潰瘍性為特點的孢子絲菌病。也可侵犯肺、胃腸道、骨及中樞神經系統。病原菌通過血流播散,引起全身皮膚出現結節、膿腫。 [1] 
中文學名
申克氏孢子絲菌
拉丁學名
Sporothrix schenckii
真菌界
子囊菌門
真子囊菌綱
角囊菌屬

申克氏孢子絲菌形態和染色反應

申克氏孢子絲菌是一種二形的真菌,在組織中和在37℃培養時生長成酵母形態,但在30℃培養時則生長成絲狀真菌。在30℃培養時,它能形成纖細、有橫隔的分支菌絲,在短的支持菌絲上或直接在主菌絲的邊上長出卵圓形的台軸分生孢子(sympodu—loconidia)。在膿汁中很難用顯微鏡找到此菌。在組織中有特徵性的形態是類似長形酵母的細胞,有時候被描繪為“雪茄形”,長2-10/μm,寬1-3μm。 [2] 

申克氏孢子絲菌培養特點

此菌在所有常用的實驗室培養基上都能生長,但在固體培養基上的生長比在液體中更為豐盛。麥芽糖能促進生長。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上的生長也良好,特徵性的棕黑色色素也看得最清楚。
在馬鈴薯斜面上於30℃培養時,第二天便出現帶白色的絲狀小菌落,以後逐漸增大和變黑,直到最後幾乎成了黑色為止。菌落的表面呈羊毛狀,這是因為有好氣的短菌絲的緣故。年老的培養物的表面有皺紋和捲曲。
在mycobiotic瓊脂上的生長與馬鈴薯上的生長相似,但菌落保持白色,而且粘附得很緊,因為菌絲體能深入到培養基裏去。明膠緩慢地被液化,生長大多靠近表面,但沿穿刺線出現刺樣的生長,表面生長可能有點變黑。Loeffler氏血清培養基在菌落下面稍凹陷,但不出現全面的液化。 [2] 

申克氏孢子絲菌流行病學和發病學

申克氏孢子絲菌是死的植物材料例如沼澤泥炭蘚上常見的腐生菌,因此大多數病人是林業工作者、花匠和擺弄在地下潮濕條件下存放的撐木的礦工們。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常見。此菌通過皮膚傷口而侵入,通常的侵入部位是手、腳和頭部。馬和狗比別的動物受感染得更多。病變開始時是一個帶紅色小結節,可能淌出稀薄的漿液膿性液體。然後感染經淋巴管道而擴散。沿着這些管道形成了小結節,結節潰破出表面,排出淡黃色的粘稠膿汁。淋巴結也腫大。腿的皮下組織可能因淋巴液的積聚而增厚,淋巴管道中的病變限制了淋巴液返回到全身淋巴循環去。病變散播到別的組織去,在馬是罕見的,但有時候可見於狗。
此菌在病變中為數稀少,通常可在巨噬細胞裏面找到它。它是多形的,長出許多的芽。 [2] 

申克氏孢子絲菌免疫性

對抗感染的應答,既有體液的也有細胞介導的。在感染過程中,對抗酵母型的凝集素上升了。大約50%的病例有補體結合抗體。抗體效價的迅速上升表示預後良好。老的液體培養物的濾液(孢子絲菌素——sporolrichin)可使病畜產生特異性的遲髮型過敏反應。 [2] 

申克氏孢子絲菌診斷

使用螢光抗體技術和PAS染色方法,能最清楚地在組織和膿汁中看到申克氏孢子絲菌的微小、球形和雪茄狀的酵母體。這些方法是快速的,但是必須有標本在腦心浸劑或mycobiotic瓊脂斜面上於37℃和30℃或室温培養的培養物的支持。典型菌落大約在一週後可以見到——起先是白色和光潔的, 以後變成棕色。酵母型是在37℃培養時產生的,這使申克氏孢子絲菌與由其他孢子絲菌引起的感染區別開,後者偶然也曾在人的皮下組織中引起病變。
診斷也可以通過用組織浸漬物或滲出物腹腔內接種小鼠來加以證實。小鼠在接種後一週產生腹膜炎,在腹腔滲出液中有大量的雪茄狀,多形、正在出芽的酵母型。 [2] 

申克氏孢子絲菌化學療法

建議用靜脈注射或口服碘化鉀來治療病馬,但常發生治療失敗。也曾建議用灰黃黴素來治療病馬。兩性黴素B對人的病例治療有效。 [2] 
參考資料
  • 1.    李振林主編.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07:第265頁
  • 2.    (美)J.H.吉萊斯皮 J.F.帝蒙乃著 胡祥壁 方定一 粟壽初 彭匡時 吳信法 蔡寶祥等譯. 家畜傳染病 (第七版) 關於病原學、致病性、免疫性、流行病學、診斷和生物藥品療法:農業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