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活半徑

(文學)

鎖定
不妨説人的生活半徑究竟有多大,或這個半徑多大才合乎情理,是一個有着千百種答案的問題。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它根本不是問題。但由此你可能會想到:人是所有動物中索求最多的。
中文名
生活半徑
出    處
台州日報社 [1] 

目錄

生活半徑描述

需求和慾望永遠是一個無底洞。你看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啼哭。這是否喻示着他或她永遠無法滿足?當然,要是哭換了笑,或者奢求更甚,而且一定更恐怖。跟蹤人這樣一個生命體,由出生至成熟至衰亡,整個輪迴的看過來,有誰能在人生旅程哪個環節上自覺控制住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不能説沒有,極少。
生活半徑一方面與需求和慾望有聯繫,另一方面的事實是人們實際的生活包括嚮往,用幾何中的圓去涵蓋它的範圍,總會有一個半徑的。生活半徑,是一種設定。從表面上看,一生囿於一地,或走而不遠,並基本上本土化供養自身,他們的生活半徑就小;滿地球跑,或者生存中的物質消費涉及全世界,他們的生活半徑就大。事實上這種認知本身也有問題,所以不顧難以自圓其説而談論它,目的是想説:半徑的大小與幸福指數的高低並不成正比,有時甚至相反。
當然,理解幸福本身也是一件難事。只是人們一般容易把追求擴大生活半徑與追求幸福等同起來。當代人無論作為心儀還是身體力行,把整個地球完全納入自己的生活圈早已不是妄想。生活半徑理論和實際上的劇速延展,使得一些並非從事科技研究的地球人日益滋生不滿足被侷限在地球上的無盡企望。化成億的金錢搭乘飛船去一回月球每被認為是意義非凡光榮無上,正是人們盼望生活半徑無限擴大的整體性訴求的集中表現。
應該承認,生活崇尚無邊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是,我們同時應該看到,作為人類生存、生活包括夢想和創造的營地——地球已經足夠大了,人們至今還有許多它的秘密未知,卻要生出嫌其太小的念頭來,時時想着另找他處,做出不願好生對待地球的行為,因而使得積極變成了妄為。
人類不恰當地對待地球,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收斂,反而日趨嚴重。今天,所有氣候學家都看到,全球的平均氣温、變暖速度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地球近代史上最高的時期。地球遭遇空前的禍害!哥本哈根氣候峯會上,很多曾經給地球造成很大傷害的發達國家,依然動用國家權威和國家智慧,竭力在“碳權”和“碳排放交易”方面攥取更多的“私利”,而把地球安危置於其次。地球無言而脆弱,怎經得人類短淺而有力的折騰?
更令地球人發怵的是新技術催生新武器。太空武器、核斯諾克、星球大戰計劃等等妖孽般的名字,對於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靈,是多麼不合時宜啊!人們研製核彈能夠打到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是多麼愚蠢的舉動。僅一些超級大國,他們所擁有的小部分核武器便足以毀壞地球數次甚至數十次!人類與這些不能排除其某時某刻要引爆的魔鬼同在一個星球,還奢談什麼安全和幸福?

生活半徑意願

我對自己更多關注自身日常簡樸生活並不自卑,我願意注視小小園子裏的草木,甚至不要求自己觀察並深刻領悟什麼,我只是凝視樹林和傾聽鳥鳴就能分享大地給予的無窮恩賜。在我低頭看一朵小花和仰觀一片彩雲的時候,我體會到地球的厚大神奇和太空的無限容量。你知道,人普遍喜歡旅遊,表明人們喜歡生活在別處,喜歡獵奇,同時包含着不滿足於被侷限於原居地。我們用無休止地擴大着生活半徑來描述人以旅遊來滿足好奇心甚至佔有慾,就會想到別的動物在這一點上的習性。老虎會管住幾座山樑幾道溝壑,把尿液和體味連同毛屑附在自己認定的邊界的草木和岩石上;有時也用吼聲當作鳴槍,警告周邊:此處有主。動物們似乎僅限於此,除了爭取食物躲避寒熱必得遷徙而外,一般不擅長觀光。一頭獅子在自己的疆土邊界巡邏,羣體生存需求構成的責任,奔跑的能力,決定着“管轄”的範圍。雄獅對這個範圍的半徑大小,天生會掌握分寸。人不是這樣。你看那些帝王,修建王宮、行宮、別墅,很多是遠遠超出自己的享用能力,但他們依然並不滿足。普通人如何?人們是多麼希望同時在夏威夷、巴厘島、九寨溝、瑞典雪域等勝地擁有自己的莊園啊。絕大部分動物對於自己的巢窩,一般只求足夠,不求囤積。也就是説,它們不會像人那樣建造或取得多於自己居住需要的房子來構築多餘的棲居之所。相比之下,是否可以説人更短淺,或者更貪婪?
大自然既有的法則,包括人本身的體質能力,設置了一道道屏障,制約着人的活動範圍。比如你的目力,決定着你站在山巔時眺望的距離,你在用盡目力時,你的心神的滿足程度已經趨於飽和。這時候,有誰為你提供一個裝置,讓你在珠峯看清楚黃浦江中一條船上的纜繩,你的喜悦會隨視域擴大而擴大?我們説過,地球已足夠大了。你在某一日早晨起來,覺得它不足以滿足你施展生命活力的需求,在你的下意識裏覺得該設法飛離。地球之外人們稱太空,無窮大。這樣一來,你就將遭遇一場完全沒有終了的操心了。你失去了細心體會原有生活的機會,你對生命本身的奇妙性、珍貴性的敬重,被心有旁騖和無邊的自卑所取代,再也無法找到寧靜和自足了。
按理説,地球半徑的大小,決定着人的生活半徑的大小。而具體生活中,人們只需一個祥和寬裕的社區或一個雞犬相聞綠樹成蔭的村寨就夠了。人們生活半徑的實際上的侷限,只是人的實際需求的對應。善待周圍的一切,維護小小街區或者偏僻山村潔淨有序,正是大多數人的福祉所在。任何人,哪怕你有能力隨時飛得很遠,把半徑弄到超越地球,嚴格講,你還得回到被你自認為故鄉的那片土地上來,嫌棄它,你還能得到什麼呢?
生活半徑當然不只是活動半徑,而人們習慣於在駕馭物質方面給自己虛設一個標準,並用它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我們可否自問:多少人在意自己的思想半徑和精神世界?放眼世界,而又熱愛並敬畏眼皮底下的咫尺地盤,耐心從容地體會生命的瞬間過程,該有多大的快樂啊。一個人的真幸福就是心安,就是歡天喜地。要是這樣,那半徑才大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