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環境規劃

鎖定
生態環境規劃(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是人類為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它是以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地學原理和數學模型方法為指導,研究與把握社會——經濟——環境生態系統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的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協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關係可行性措施的一種科學理論和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克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和環境保護活動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的科學決策活動。
中文名
生態環境規劃
外文名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學    科
環境規劃與管理
目    的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原    則
可持續發展等
作    用
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

生態環境規劃簡介

生態環境規劃是模擬自然環境而進行的人為規劃,其目的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計劃地保育和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規劃首先要以人為本。生態規劃強調從人的生活、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生態過程的關係出發,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生態規劃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生態規劃要求充分了解系統內部資源與自然環境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確定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最後生態規劃目標從優到適。生態規劃是基於一種生態思維方式,採用進化式的動態規劃,引導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1] 
我國對生態環境規劃的定義為:生態環境規劃是運用整體優化的系統論觀點。調查規劃區域內城鄉生態系統的人工生態因子和自然生態因子的動態變化過程和相互作用特徵,研究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途徑,進而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對策。其目的在於促進區域與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係的持續共生,協調發展,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從區域或城市人工複合生態系統的特點、發展趨勢和生態規劃所應解決的問題來看,生態規劃不僅限於土地利用規劃,而應是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人工複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係、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係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方法。 [2] 

生態環境規劃科學內涵

1、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 強調區域與城市的發展應立足於當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充分了解生態系統內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的性能與環境容量,以及自然生態過程特徵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人與自然和諧為本 從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過程的關係出發,追求區域及城市總體關係的和諧,各部門、各層次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
3、高效、和諧、可持續 強調經濟發展的高效、和諧與可持續性,而不是簡單的高速度。生態規劃認為區域與城市的發展應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提高,系統自我調控能力與抗干擾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改善區域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系統開放、優勢互補 強調系統的開放,形成區域與城市生態經濟優勢與社會子系統和自然子系統優勢的互補。

生態環境規劃主要任務

生態環境規劃對象是社會一經濟一自然的複合生態系統,它主要包括:
1、根據生態適宜度,制定區域經濟戰略方針,確定相宜的產業結構,進理佈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適宜和佈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2、根據土地承載力或環境容量的評價結果,搞好區域生態區劃、人口,容量、環境污染防治規劃和資源利用規劃等;提出不同功能區的產業佈局人口密度建築密度容積率和基礎設施密度限值。
3、根據區域氣候特點和人類生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搞好林業生態城鄉園林綠化佈局、水域生態保護等規劃設計,提出各類生態功能區內森林與綠地面積、羣落結構和類型方案。

生態環境規劃原則

生態環境規劃可持續發展原則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的共同未來》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又再次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能力”,這個概念已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生態規劃遵循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規劃中突出“既能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滿足其發展需要能力”的思想,強調在發展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併為後代維護、保留較好的資源條件,使人類社會得到公平的發展。

生態環境規劃整體優化原則

生態環境規劃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從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發,強調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區域或城鄉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追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最佳效益,努力創造一個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生態和諧、環境潔淨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規劃協調共生原則

共生是指不同種類子系統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其結果是所有共生者都大大節約了原材料、能量和運輸量,系統獲得了多重效益;共生也是指正確利用不同產業和部門之間互惠互利、合作共存的關係,搞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佈局。城鄉人工複合生態系統具有生態位分化、多元、多層次、多介質的特點,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僅影響到區域或城鄉大系統的穩定性,而且直接關係到系統結構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因此,在生態規劃中必須遵循協調共生的原則。

生態環境規劃適度開拓原則

生態環境規劃堅持適度開拓原則,以生態適宜度、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依據,積極創造新的生態工程,改善區域或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尋求最佳的區域或城鄉生態位。 [2] 

生態環境規劃作用

1、生態環境規劃是實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手段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戰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導性的原則、方針、政策、目標、任務等方面的內容,而要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戰略落到實處,則需要通過生態環境規劃來實現,通過生態環境規劃來具體貫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戰略方針和政策,完成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生態環境規劃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聯合國環境規劃會議在總結世界各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持續發展戰略。該戰略思想的基本點是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與經濟社會問題一起考慮,並在經濟發展中求得解決,求得經擠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生態環境規劃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據 生態環境規劃是對於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它給各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工作任務,因而它在生態與環境管理活動中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3、生態環境規劃是改善環境質量、防止生態破壞的重要措施 生態環境規劃是要在一個區域範圍內進行全面規劃、合理佈局以及採取有效措施,預防產生新的生態破壞的同時又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恢復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體現“預防為主”方針的落實。 [3] 
參考資料
  • 1.    楊京平,劉宗岸.環境生態工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12
  • 2.    劉琨,李永峯,王璐主編.環境規劃與管理: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1
  • 3.    黎華壽主編.生態保護導論: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