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質循環

鎖定
物質循環(nutrient cycle)是生態學概念,指生物圈裏任何物質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線從周圍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又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 [2] 
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全球性環境與生態問題都與人類影響下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有關。研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有利於理解和正確處理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並有助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7] 
中文名
物質循環
外文名
nutrient cycle
適用領域
生態農業
所屬學科
環境生態學
別    名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物地化循環

物質循環概念釋義

物質循環名詞解釋

物質循環指的是,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化學元素(或物質)沿特定的途徑從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到環境並再次被生物體吸收利用的循環變化的過程,即各種化學元素或物質在生物體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運轉過程。物質循環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或生物地化循環。 [5] 

物質循環主要特點

  1.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物質循環的推動力,物質是組成生物體的原材料和能量的載體。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並通過食物鏈進行能量轉化的過程,也是物質由簡單無機態轉化為複雜有機態,並再回到簡單無機態的過程。因此,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兩個基本功能。任何生態系統的發生發展都是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5] 
  2. 物質循環的富集作用和生物學放大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生物逆着濃度從環境中吸收有毒和有害物質的作用為生物富集作用。當這些物質的濃度沿着食物鏈逐步升高(濃縮或放大),而不被生物排除其結果造成頂極消費者受害,這時就為生物放大作用 [5] 
  3. 水循環推動其他物質循環:水循環對其他物質的循環運動具有決定性作用。許多物質必須以水溶液的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進入生態系統,並經過食物鏈進行傳遞。因此,物質的循環與水循環的關係密不可分,水循環是物質循環的基礎。正是在水循環的推動下,才實現了物質在其各個營養庫間的轉移。 [5] 
  4. 生態系統對物質循環有調節作用:在自然狀態下,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一般處於穩定的平衡狀態,這是由於生態系統對物質循環有一定的調控作用。大多數氣體型循環物質如碳、氧和氮,由於其大氣貯庫很大,對循環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能夠進行迅速的自我調節。但生態系統對物質循環的調節能力有較大的侷限性。 [5] 

物質循環影響因素

影響物質循環速率的主要因素:
  1. 循環物質的理化性質。循環物質的理化性質對營養物質的循環速率具有比較重要的影響,那些水溶性強或主要存在形式為氣體的元素或物質,其循環速率遠快於那些水溶性較弱、主要存在形式為固體的沉積型循環物質。 [5] 
  2. 動、植物的生長速率。循環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的運轉速度較大程度上與動、植物的生長速率有關。生長快的動、植物,其吸收營養物質的速率也相應較高,因此,在生態系統中沿着食物鏈運轉的速度也較快,其結果是該循環物質的循環速率提高。 [5] 
  3. 有機物質的分解速率。有機物的分解決定了循環物質再利用的速度。有機物分解速度越快,則釋放礦物質元素的速度越快。通常,較高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濕度有利於土壤有機物的分解,而乾旱和低温常常會降低土壤有機物的分解。 [5] 
  4. 土壤酸鹼度。土壤酸鹼性對土壤有機物的分解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土壤有機物的分解主要依賴於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微生物在中性、微酸性土壤中發育最好,而在鹼性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髮育常常受到抑制。因此,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物質循環的速度就要快於在鹼性土壤中。此外,土壤酸鹼性還影響礦物質養分的可利用性。土壤酸性加強,礦物質的溶解性降低,其可利用性降低;而鹼性增強,土壤礦物質溶解度增加,很多植物會發生中毒現象,同樣不利於營養元素的循環。 [5] 
  5. 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也是對物質循環速率有較大影響的主要因素。人類活動對CO2的影響就是一個典型事例。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砍伐森林、燃燒化石燃料的活動,使得大氣CO的含量逐步上升。CO2透射短波輻射、吸收長波輻射的特性,可以使近地面的大氣温度增高,這種現象被叫作温室效應。温室效應所導致的地球大氣温度逐漸上升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SO2污染問題。燃燒化石燃料大量排放的SO2在大氣中遇水蒸氣反應形成硫酸,SO2濃度過高,就會成為災害性的空氣污染。SO2隨雨水降落到地面就形成酸雨,對植被、土壤都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5] 
物質循環

物質循環名詞辨析

物質循環—能量流動
項目
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區別
形式
因不同元素而異,如碳以CO2形式循環
以有機物形式流動
特點
物質被反覆利用,具有循環性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範圍
生物圈內,具有全球性
生態系統的各營養級
過程
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羣落之間往復循環
沿食物鏈(網)單向流動
聯繫
(1)在生物羣落中它們的流動渠道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且相互聯繫、同時進行
(2)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
(3)物質是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往復循環的動力 [1] 

物質循環術語分類

生態系統中,各種元素往往是以化合物形式進行轉移和循環的,由於這些物質的化學特性不同,形成了不同特點的物質循環類型。
一、按循環經歷途徑與週期分類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依據其循環的範圍和週期,可分為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兩類:
  1. 地質大循環(geological cycle)。地質大循環是指物質或元素經生物體的吸收作用,從環境進入生物有機體內,然後生物有機體以死體、殘體或排泄物形式將物質或元素返回環境,進入五大自然圈層的循環。五大自然圈層是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地質大循環具有範圍大、週期長和影響面廣等特點。地質大循環幾乎沒有物質的輸出與輸入,是閉合式的循環。
  2. 生物小循環(biological cycle)。生物小循環是指環境中元素經生物體吸收,在生態系統中被相繼利用,然後經過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環境後,很快再為生產者吸收,利用的循環過程。生物小循環具有範圍小,時間短和速度快等特點,是開放式的循環。 [4] 
二、按物質循環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形式分類
根據不同的化學元素、化合物在5個物質循環庫中存在的形式,庫存量的大小和被固定時間的長短,可將物質循環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1. 氣體型循環(gaseous type cycle)。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轉化為氣體形式,通過大氣進行擴散,瀰漫了陸地或海洋上空,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實現大氣庫和生物庫直接交換,或通過大氣庫與土壤庫的交換後再與生物庫交換,從而為生物重新利用。這種類型的物質循環比較迅速,如碳、氮、氧、水、氯、溴和氟等。
  2. 沉積型循環(sedimentary type cycles)。許多礦物元素的儲存庫主要在地殼裏,經過自然風化和人類的開採冶煉,從陸地岩石中釋放出來,為植物所吸收,參與生命物質的形成,並沿食物鏈轉移。然後動植物殘體或排泄物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元素返回環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積物狀態進入江河,匯入海洋,經過沉降、澱積和成岩作用變成岩石,當岩石被抬升並遭受風化作用時,該循環才算完成,在此過程中幾乎沒有或僅有微量進入大氣庫中。如磷、硫、碘、鈣、鎂、鐵、錳、銅、硅等元素屬於此類循環。這類循環是緩慢的、非全球性,並且容易受到干擾,成為“不完全”的循環,受到生物作用的負反饋調節,變化較小。 [4] 

物質循環價值意義

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從物理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環境,完成一個由簡單無機物到各種高能有機化合物,最終又還原為簡單無機物的生態循環。通過該循環,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物理環境得到更新並變得越來越適合生物生存的需要。在這個物質的生態循環過程中,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被固定在有機物中,供食物鏈上的各級生物利用。 [6] 
生態系統中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都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循環流動。物質循環的順利進行使生態系統的各部分協調一致,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人類大規模干擾,物質循環不能暢通進行,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導致生態失衡。 [3] 

物質循環應用領域

  • 農業生態系統
:秸稈,特別是豆科作物的秸稈中含有一定的氮素,從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的角度來考慮,將作物秸稈燃燒是不經濟的,它使已經固定的氮素完全揮發損失了。利用作物秸稈比較有效的辦法,首先,能作飼料的有機物質儘量先作飼料,使植物固定的氮素為動物利用,以增加畜產品,促進農牧結合;其次,以牲畜糞尿和作物秸稈作為沼氣池原料,在密閉嫌氣條件下發酵,既能解決燃料問題,又能很好地保存氮素;再次,將沼氣發酵後的殘餘物用作肥料,不僅減少病菌蟲卵,而且肥效高。從植物秸杆→動物飼料→能源原料→優質肥料→植物養料這樣的物質循環途徑,充分利用植物有機物質和氮素,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產品創造有利條件。 [8] 
:依據農業生態系統中磷的小循環及輸出、輸入特點,可以通過相應措施維持系統的磷平衡:重視有機磷的歸還,保持土壤持續的磷的有效性與供應;減少土壤侵蝕;合理施肥,減少磷的固定,鹼性土壤以施酸性肥料為宜,酸性土壤則適宜施用鹼性肥料;由於依靠風化難以滿足作物對磷的需要,因此需要適當施用磷肥。 [8] 
:保持農田生態系統鉀的生物小循環的循環效率,減少無效輸出的核心是要注重秸稈的還田,具體措施包括:儘量將作物秸杆還田及施用草木灰;適當種植綠肥,如水花生、紅萍等富鉀的十字花科、莧科等植物;通過土壤耕作等措施促使土壤中難溶性鉀有效化;因地制宜,合理施用鉀肥,並注意工業廢渣的利用;合理施肥與灌水,減少淋失。 [8] 
  • 環境問題分析
在人類大規模的干擾之前,各種物質元素在五大物質庫之間進行着相對穩定的循環轉換,並保持着相對的平衡。然而工業革命以來,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物質循環的庫與流造成了各種影響,特別是對碳、水及氮等物質的循環影響最為劇烈,進而衍生出了人類正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温室效應水體富營養化生物濃縮等。 [8] 
參考資料
  • 1.    何劍平主編.高考核心知識與高頻考點 生物[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27
  • 2.    趙文著.生態學詩話[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8:108
  • 3.    林崇德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自然·環境 經典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21
  • 4.    陳阜,隋鵬主編.農業生態學 第3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68-69
  • 5.    高凌巖主編.普通生態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6:226-230
  • 6.    曾芳,張盼主編;齊立強,李晶欣副主編.電力能源與環境概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9:20
  • 7.    胡榮桂,劉康主編.環境生態學(第二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117
  • 8.    李北罡,付淵主編.資源環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