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土建築

鎖定
生土建築是指主要用未焙燒而僅作簡單加工的原狀土為材料營造主體結構的建築。 [1] 
中文名
生土建築
外文名
earth construction
始    於
人工鑿穴
材    料
未焙燒而僅作簡單加工的原狀土
特    點
易於施工,造價低廉等
學    科
建築學

生土建築簡介

生土建築始於人工鑿穴,已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留存的烽火台、墓葬和故城遺址等,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營造建築物的情況。生土建築分佈廣泛,幾乎遍及全球。1981年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曾舉辦世界各地生土建築展覽。21世紀初期世界上約有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築中。中國黃土高原63~64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鄉村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窯洞及其他生土建築中。由於地理條件、生活方式、歷史傳統、民族習俗的不同,各地區的生土建築在施工技術和建築風格上也各有特點,這已經成為各國建築文化的組成部分。福建省永定地區的多層土樓堪稱世界建築的一個奇蹟。
生土建築按材料、結構和建造工藝區分,有黃土窯洞、土坯窯洞、土坯建築、夯土牆或草泥垛牆建築和各種“掩土建築”,以及夯土的大體積構築物。按營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區分,則有窯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築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築(如城垣、糧倉、堤壩等)。
生土建築可以就地取材,易於施工,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節省能源,它又融於自然,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因此,這種古老的建築類型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類生土建築都有開間不大,佈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風不暢和潮濕等缺點,需要改進。 [1] 

生土建築歷史

生土建築是人類從原始進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佐證與瑰寶,也是祖先留給我們豐富遺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生土建築發源於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該地區乾燥少雨,豐富的黃土層成為華夏文明初期的天然建築材料。生土建築結構體系大概經歷了掩土結構體系(穴居、窯洞)、夯土結構體系及土坯結構體系三個階段。早在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建造了各種生土建築,距今7 000年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時期,已有圓形、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址。大約4000年前人類初步掌握的夯土技術,最具有特徵的便是夯土建造的村社與城牆。土坯結構的出現,使生土建築在保留人類與自然依戀關係與形式美感方面均達到很高的水準。能夠看到的生土建築有形史料,大都保留在黃土高原西北方向的地域。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磚代替土坯、土夯牆體,使這一古老的建築材料走向消亡。然而,隨着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這個曾經被工業文明遺忘的人類瑰寶又一次引起有識之士關注。
作為人類最早的建築方式之一,生土建築很多地方的古文化遺址中,都有其文物遺留,像古長城的遺址、墓葬以及故城遣址等,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營造建築物的痕跡。生土建築分佈廣泛,幾乎遍及全球。中國黃土高原64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鄉村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窯洞及其他生土建築中。由於地理條件、生活方式、歷史傳統、民族習俗的不同,各地區的生土建築在施工技術和建築風格上也各有特點,這已經成為各國建築文化的組成部分。而福建省永定地區的多層土樓,堪稱世界建築的一個奇蹟。

生土建築類型

中國生土建築主要有三大類型:
1.窯洞
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黃上高原的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省、一是在天然的山崖開挖洞穴,街道沒住民居的另一側,另一種是帶天井庭院的下沉式窯洞。
2.夯土建築
分佈在中國沿黃河以北的’仁千旱地區,如河北省、東北三省一些地區和內蒙古等地。這些地區冬季氣温低,而土是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夯土的施工技術可以用在建築的許多部位j南方的板築牆體甚至可做到二層樓高。
3.土坯建築
中國北方的土坯技術是典型的構造方式,天然的、乾燥的土坯磚是由粘土,草泥膠合在一起用手工在磚模中製造的。 [2] 

生土建築侷限與瓶頸

由於生土材料的抗彎、抗剪、抗折強度很低,致使生土建築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中國又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絕大部分地區地震活動還相當強烈。歷次地震後的宏觀調查表明,生土建築震害普遍十分嚴重,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築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地震搖撼,依然完好無損。這就説明,生土結構只要設計合理,構造措施得當,也能滿足抗震要求。
參考資料
  • 1.    姜椿芳,梅益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 .建築、園林、城市規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1
  • 2.    中國建築學會窯洞及生土建築調研組,天津大學建築系編.中國生土建築: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