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麥大棗湯

鎖定
甘麥大棗湯,中醫方劑名。為安神劑,具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效。主治髒躁。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臨牀常用於治療癔病、更年期綜合徵、神經衰弱、小兒夜啼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
功    用
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    治
婦人髒躁
分    類
安神劑-補養安神劑
出    處
《金匱要略》

甘麥大棗湯歌訣

《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髒躁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心安神效力彰。 [1] 

甘麥大棗湯組成

甘麥大棗湯用量

甘草三兩(9g),小麥一升(15g),大棗十枚。

甘麥大棗湯用法

水煎服。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甘麥大棗湯功用

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甘麥大棗湯主治

髒躁。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

甘麥大棗湯方義

髒躁一證是指五臟功能失調所致。本方所治證系因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所致。心陰不足,心失所養,則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煩亂;肝氣失和,疏泄失常,則悲傷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為。治宜養心安神,和中緩急。方中小麥為君藥,養心陰,益心氣,安心神,除煩熱。甘草補益心氣,和中緩急(肝),為臣藥。大棗甘平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使藥。 [2] 

甘麥大棗湯配伍特點

三藥合用,甘潤平補,養心調肝,使心氣充,陰液足,肝氣和,則髒躁諸症自可解除。

甘麥大棗湯運用

本方為治髒躁的常用方。臨牀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為辨證要點。

甘麥大棗湯加減化裁

若見陣發性身熱,臉赤,汗出,可加麥冬以養心止汗;心煩不眠,可加百合、酸棗仁以養肝寧心;呵欠頻作屬於心腎兩虛者,可加山萸肉、黨蔘以補養心腎。

甘麥大棗湯禁忌

痰火內盛之癲狂證不宜使用。

甘麥大棗湯附註

附方 安神定志丸
組成:茯苓、茯神、人蔘各30g,石菖蒲、遠志、龍齒各15g。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硃砂為衣。每次6g,温開水送服。
功用:益氣養心,安神定志。
主治:心氣不足所致驚恐失眠證,症見心神不安,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舌淡苔白,脈細弱。亦可用治癲癇和遺精。
出處:《醫學心悟》

甘麥大棗湯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論注》:“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心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躁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
2、《絳雪園古方選注》:“小麥,苦谷也。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繫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緩急則雲瀉心。然立方之義,苦生甘是生法,而非製法,故仍屬補心。”
[2] 
參考資料
  • 1.    汪昂(清).《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