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谷八景

(新編《甘谷縣志》記載的“甘谷八景”)

鎖定
甘谷八景 [1] 懸崖大像石鼓擎雪天門春曉渭川秋煙朱圉晚霞靈鳳聳翠、南嶺清波、鼉峯旭日組成。
中文名
甘谷八景 [1] 
位    置
甘肅 [1] 
意    義
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名    人
伏羲氏

甘谷八景地理位置

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位於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東鄰秦安縣麥積區,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

甘谷八景文化底藴

甘谷八景
甘谷八景(37張)
甘谷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縣白家灣鄉蔣家灣村的古風台太昊山。有着近兩千七百年的建縣史,是中國最早建縣的地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冀,為今甘谷縣。迄今已有2698年的歷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清初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等名人先賢的生息之地。
縣內文物古蹟眾多,僅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古蹟就有11處,古墓葬18處,國家一級珍貴文物人面鯢魚瓶、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唐三彩鳳首壺圖案分別搬上郵票煙標。遐爾聞名的大像山石窟位於縣城西2.5公里處,始建於北魏時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此外,華蓋寺石窟、天門山、蔡家寺姜維墓古風台、鞏建豐紀念館、尖山寺森林公園等景點,而最著名的便是甘谷八景 [1] 

甘谷八景主要景點

甘谷八景懸崖大像

懸崖大像 懸崖大像
懸崖大像即甘谷大象山石窟,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裏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説,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

甘谷八景石鼓擎雪

石鼓擎雪:在縣城南朱圉羣峯中,為朱圉山之最高峯,遠望如石鼓,近瞧似卧牛。雪落其上,冰峯入會。風景區以草原風景為主,草原面積佔總面積的34.2%,並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門峯、龍台峯、花園崖、老虛崖等幾十處景點。其中,位於朱圉山主峯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酈道原《不經注》中有“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的記述,而備受史學家重視。建於元至正年間的黑潭寺傍山取勢、葱林環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區內有14萬畝的天然的牧場,這裏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產豐富,牛羊滿坡,是附合現代旅遊“迴歸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勝地。

甘谷八景天門春曉

天門春曉位於甘谷縣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縣名勝風景旅遊區之一,自古以來有“天門春曉”的美譽。山巔有始建於秦漢、重建於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東嶽廟,有泰山之神東嶽天君的塑像,蒼柏環抱的古廟是採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畫,莊嚴肅穆;殿宇樓閣,巧匠精工;楹聯匾額,出於名家。廟院內兩株紅白牡丹植於北宋,系珍貴的文物樹木。天門山山勢巍峨連峯聳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錦。南嶺渠水,潺潺環繞;盤山公路,直通山頂。正如《甘肅通志》描述甘谷縣城的景色:“關嶺東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門,北環渭水,萬山四塞,復嶺重網。”是觀賞城區景色的最佳去處。每當旭日東昇,登臨山頂,晨霧中環視四野,但見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頗為壯觀;俯瞰渭水平川,煙霧繚繞,玉帶蜿蜒,高樓林立,霞光映彩。夕陽西照時,則四野塗金,山巒輝映。清康熙年間伏羌(今甘谷)縣令曹思義賦詩曰: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聳更無侔。
雲開平野田疇繡,霧散高城樓舍稠.

甘谷八景渭川秋煙

渭河由西向東滔滔而過,兩岸開闊,秋冬之交,常有百里大霧如煙,置身其中,五指不辨,東西難分。

甘谷八景朱圉晚霞

邑西名山,在縣城西朱圉峽。色純赤,夕陽斜照,蒸霞萬狀,大禹導渭經此。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頗富聲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錦。

甘谷八景靈鳳聳翠

靈鳳聳翠,即尖山寺,又稱靈風山,位於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蹟建於漢魏六朝時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畝,其中有林地8727畝,森林覆蓋度為39%,森林蓄積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間,相對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屬南部半濕潤氣候型區,年平均氣温2.4-8.1,無霜期100天左右。境內山清水秀,峯巒疊嶂,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氣候宜人,風光旖旎。保護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園內別具一格的森林特點。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葉松、華山松、白樺、山楊、漆樹、遼東櫟、椴樹、青膚楊、山杏、山李等。灌木層有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珍珠梅、沙棘、山櫻桃、野花椒、衞茅等,薈萃100多種針闊喬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藥材。林中有梅花鹿、金錢豹,錦雞等十餘種國家保護野生動物。青山、綠水、怪石、雄峯、人文古剎、神奇傳説、異花異草,構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園獨特景色,
靈鳳聳翠 靈鳳聳翠
1995年1月被甘肅省林業廳命名為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

甘谷八景南嶺清波

在縣城南,從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帶,渠如游龍婉轉山嶺,水質清洌甘甜,微風吹時,清波如鱗。其工程宏偉,被聯合國水利家稱為“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蹟”。

甘谷八景鼉峯旭日

峯在縣城東渭水峪峽南,曲折逶迤,形似鼉龍。旭日噴薄,金光萬丈,極為壯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