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藍菌核病

鎖定
甘藍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藍的病害。該病在甘藍全生育期均可發生,病原物能侵染地上各個部位,多由莖基部或葉柄感病,發病初期產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條件適宜環境下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灰褐色或黃褐色,伴有淡黃色暈圈,繼而組織腐爛,但無惡臭味。濕度較大時,病部出現白色絮狀菌絲,可見黑色鼠糞狀菌核。 [6] 
甘藍菌核病是甘藍的一種重要病害。分佈較廣,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發病率5—10%,重病地塊可達30%左右,可明顯影響甘藍產量和質量。 [7] 
甘藍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精選無菌良種,實行水旱輪作,科學施肥,加強栽培管理等。發病以後,還可以採取化學防治或者生物防治。 [6] 
中文名
甘藍菌核病
外文名
Cabbage sclerotinia disease
病    原
核盤菌
為害作物
甘藍
為害部位
莖、種莢、葉部 等

甘藍菌核病病原特徵

甘藍菌核病形態特徵

核盤菌
核盤菌(3張)
甘藍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真菌。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子囊盤杯狀,淺肉色至褐色,1個至4個從菌核上生出,子囊盤直徑0.3-0.8釐米,柄褐色細長,微彎曲,長4釐米左右,由盤基部向下漸細。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側絲細長,線形,夾生在子囊之間。 [1-2] 

甘藍菌核病生理特性

病菌喜温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温度範圍0-30℃,最適發病環境,温度為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開花座果期。發病潛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發的適宜温度5-10℃,菌核萌發適温15℃。該病原除為害甘藍外,還危害辣椒、茄子、番茄、豇豆、蠶豆、豌豆、馬鈴薯、胡蘿蔔、菠菜、芹菜等多種蔬菜。 [3-4] 

甘藍菌核病為害症狀

甘藍菌核病主要危害檀株的莖基部,也可危害葉片、葉球、葉柄、莖及種莢,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 苗期染病:在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的病斑而後腐爛或粹倒。 [4] 
  • 莖染病:主要發生在莖基部或分枝的叉口處,以留種株症狀尤為明顯,產生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擴大後環繞莖周,淡褐色,邊緣不明顯,使植株枯死,終花期濕度高時,莖病部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莖府部組織腐爛而中空,剝開可見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糞狀,圓形或水規則彤,早期白色,以後外部變為黑色,內部白色。 [4] 
  • 種莢染病:莢表產生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莢內產生白色苗絲體和黑色苗枝,使留種抹結莢降低種莢籽粒不飽滿,從而影響種於的產量和品質。 [4] 
  • 葉片、葉球或葉柄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承浸狀,擴大後病斑呈不規則形,淡褐色,邊緣不明顯,呈濕腐狀。田間濕度高時,病部產生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黑色鼠糞狀菌核。 [4] 
甘藍菌核病

甘藍菌核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餘組織內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葉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過角質層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後病菌破壞寄主的細胞和組織,擴散和破壞鄰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組織,並通過病、健株間的接觸,進行重複侵染。 [5] 

甘藍菌核病流行規律

氣候條件是影響菌核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在降雨和高濕環境下極易引發菌核病。此外,連作、偏施氮肥、種植密度過大、排水不良等條件下,菌核病也容易發生。 [6] 

甘藍菌核病防治方法

甘藍菌核病農業防治

  1. 選用良種:精選無菌良種,清除混雜在種子間的菌核及帶病殘屑,從根本上去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並因地制宜選育抗(耐)病性品種。 [6] 
  2. 水旱輪作:核盤菌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5年,連作地發生嚴重,但在淹水狀態下存活時間大大縮短,因此建議實行水旱輪作。 [6] 
  3. 科學施肥:甘藍對 N:P2O5:K2O需求比為1.0:0.3:1.1。氮肥能夠促進甘藍短暫性過旺生長,然而偏施氮肥會破壞土壤,造成板結,而且使甘藍生長異常,抗性下降,易感染病害,後期減產比較明顯。在甘藍生產過程中,要控制氮肥施用,積極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採取有機肥與化學肥(包括大量元素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相結合的平衡施肥方式。 [6] 
  4. 加強田間管理:甘藍後期封行,環境密閉,適宜核盤菌繁殖,因此應合理密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相對濕度,以減少病原物的接觸傳播,並結合中耕鬆土、清溝排漬等農事操作,以減輕菌核病的發生。甘藍收穫時,菌核大多遺落於土壤和根茬內,因此,必須做好清園工作,及時將發病植株或葉片清理出園。 [6] 

甘藍菌核病化學防治

化學藥劑是控制甘藍菌核病為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 [6] 

甘藍菌核病生物防治

作為新型的病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能夠有效減少病原物的數量和削弱其致病性,減輕甘藍菌核病的發生,如盾殼黴、哈茨木黴、假單胞桿菌和真菌病毒已被證明對核盤菌的發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6] 
參考資料
  • 1.    王瑋,劉波微,李洪浩 等.辣椒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2,(第6期).2112-2116.
  • 2.    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福建菌類圖鑑 第2集.福建: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1978:149-150
  • 3.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300-303
  • 4.    李惠明等.蔬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實用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56-57
  • 5.    薛玉霞. 甘藍菌核病的防治[J]. 農村科學實驗, 2013, (11):19.
  • 6.    杜磊1, 楊瀟湘2. 甘藍菌核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控對策[J]. 長江蔬菜, 2016, (23):51-52,60.
  • 7.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