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蔗白葉病

鎖定
甘蔗白葉病是由植原體引起、發生在甘蔗的病害。該病主要表現於蔗葉上,葉片上有數條或單條白色、乳黃色或淺綠色條紋,條紋寬度不一,有時全葉白色,葉質柔軟。
甘蔗白葉病在泰國、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蘇丹、老撾、越南、中國均有發生;在中國主要發生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蔗區。該病對甘蔗產量的影響差別很大,其損失程度取決於品種的抗性和影響甘蔗生長的環境條件。在感病品種發病嚴重的情況下,產量損失達70%以上,甚至使大量蔗園荒廢。
甘蔗白葉病的防控措施包括:用熱水和四環素處理的方法對甘蔗種莖中的植原體進行移除;使用殺蟲劑控制主要傳播載體葉蟬的大量繁殖;使用甘蔗健康種苗;控制蔗地的環境衞生並及時銷燬病株及其殘留物;進行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嚴格進行蔗白葉病檢疫監管及抗病品種培育。 [1] 
中文名
甘蔗白葉病
外文名
Sugarcane white leaf disease(SCWL)
病    原
植原體
為害作物
甘蔗
為害部位
葉片

甘蔗白葉病病原特徵

甘蔗白葉病的病原為植原體Phytop lasma)電鏡觀察定殖在甘蔗韌皮部篩管中的植原體超微結構,發現其具有典型的柔膜細胞結構,但缺乏細胞壁,僅由軟細胞膜包被。電鏡觀察發現植原體在甘蔗篩管細胞中存在多種形狀,直徑為80-800納米,呈球形、橢圓形等不等形狀的單細胞,無細胞壁,僅有雙層的單位膜,厚度8-10納米左右。儘管植原體未能實現體外培養,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分析鑑定與基因型有關的類似遺傳信息的機會。甘蔗白葉病植原體隸屬於原核生物軟壁菌門、柔膜菌綱,其16S-23SrDNA基因序列與泰國甘蔗草苗病及印度甘蔗草苗病植原體的基因序列相似度達96-98%。不同地區和不同來源的甘蔗白葉病植原體16S-23SrDNA的序列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其相似度在89-98%,這些基因序列的多樣性主要與栽培品種、種植環境及地理位置的差異有關。 [1] 
甘蔗白葉病的病原的潛育期一般為2-3個月,少數短者只有30天,長者達1年之久。 [2] 

甘蔗白葉病為害症狀

甘蔗白葉病主要表現於蔗葉上,葉片上有數條或單條白色、乳黃色或淺綠色條紋,條紋寬度不一,有時全葉白色,葉質柔軟。病蔗種長出的幼苗或病株長出的分櫱多為全葉白色,甚至葉鞘也白色。但有時在白色葉片上亦會出現綠色小斑塊,大小不一而呈斑駁狀。病株生長萎縮,莖細且節間縮短,頂部葉片擠聚在一起。 [3] 
甘蔗白葉病

甘蔗白葉病分佈範圍

甘蔗白葉病於1954年首次在泰國北部南邦府被發現;1958年中國台灣報道了該病的發生。此後,該病在泰國、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蘇丹、老撾、越南和中國均有發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蔗區。 [1] 

甘蔗白葉病侵染循環

甘蔗白葉病植原體存在於病株韌皮部篩管中,可通過帶病蔗種進行遠距離傳播,且傳播性極強。用病蔗留種,特別是基部數節留種,長出的幼苗幾乎全為病苗,萌發後1個月左右就死亡。甘蔗白葉病在田間還可通過葉蟬Matsumuratettix hiroglyphicus)傳播。 [4] 

甘蔗白葉病流行規律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種抗病性、種蔗的帶病率、介體葉蟬的數量以及環境條件等。品種高度感病,種蔗帶病率高,且在環境條件有利於發病的情況下,病害發生較嚴重,反之則較輕。宿根蔗一般比新植蔗發病嚴重。 [2] 
田間觀察栽培品種粵糖86-368粵糖93-159粵糖00-236、雲蔗86-161、雲蔗03-194、PY3120、ROC10、ROC22、ROC25、桂糖12等均發病,其中尤以粵糖86-368、ROC22發病最重。 [4] 

甘蔗白葉病防治方法

甘蔗白葉病的防控措施包括:用熱水和四環素處理的方法對甘蔗種莖中的植原體進行移除;使用殺蟲劑控制主要傳播載體葉蟬的大量繁殖;使用甘蔗健康種苗;控制蔗地的環境衞生並及時銷燬病株及其殘留物;進行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嚴格進行甘蔗白葉病檢疫監管及抗病品種培育。 [1] 
  1. 熱水和四環素處理:用52℃熱水處理甘蔗種莖8小時或54℃熱水處理40分鐘可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大部分甘蔗種莖經過高温處理後不能正常發芽。四環素處理對甘蔗種莖中植原體的移除效果比熱水處理好,用四環素處理染病甘蔗種莖72小時可有效減少甘蔗白葉病植原體在甘蔗中的繁殖,且種莖發芽後3個月內未發現甘蔗白葉病症狀。 [1] 
  2. 殺蟲劑的使用:殺蟲劑呋蟲胺可有效殺死甘蔗白葉病主要傳播載體葉蟬,且此殺蟲劑對甘蔗鑽心蟲天敵赤眼蜂的殺傷力很小。 [1] 
  3. 健康種苗的繁育:通過組織培養繁育無病甘蔗苗被認為是控制甘蔗白葉病植原體在植株上系統定殖的最有效方法。 [1] 
  4. 控制蔗地的環境衞生和進行作物輪作:控制蔗地環境衞生主要是為了防止甘蔗白葉病植原體的再次感染,蔗農應從地裏挖除全部染病植株並把殘留物全部清除。在中國台灣水分充足的地方,蔗農會用更有效的方法取代作物輪作。中國台灣春季甘蔗白葉病的發病率較低,因此蔗農被建議把種植時間從往常的秋季改為春季,由於白葉病主要傳播載體的數量及白葉病植原體的繁殖均在低温的冬季受到限制,因此在春季種植的甘蔗其白葉病植原體感染率下降;在中國台灣缺水的地區,甘蔗種植被強烈推薦使用綠肥。以上這些措施並結合無病甘蔗組培苗種莖的使用,使甘蔗白葉病的發生得到有效控制。 [1] 
  5. 加強檢疫監測:甘蔗被檢疫機構歸為禁止入境材料時,引入地的政府檢疫部門需對甘蔗白葉病進行嚴格監察,防止外來引進蔗種引起當地甘蔗白葉病的發生和傳播。 [1] 
  6. 抗病品種培育:儘管抗病品種的使用是控制病害發生最理想的措施,但尚未發現抗甘蔗白葉病品種。 [1] 
參考資料
  • 1.    魏春燕, 韋金菊, 張保青等. 甘蔗白葉病研究概況[J]. 南方農業學報, 2017, 第48卷(11):2016-2022.
  • 2.    張學博,韋石泉主編.糖料作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5:15-16
  • 3.    方中達主編.中國農業植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1:253
  • 4.    李文鳳, 單紅麗, 黃應昆等. 檢疫性病害甘蔗白葉病的發生危害與防控對策[J]. 中國糖料, 2014, (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