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草節

鎖定
甘草節,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具有解毒,利咽,和中之功效。用於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別    名
粉草節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甘草屬
甘草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西北
中文學名
甘草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甘草節入藥部位

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

甘草節性味

甘,生涼,炙温。

甘草節歸經

心、脾、胃經。

甘草節功效

解毒,利咽,和中。

甘草節主治

用於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甘草節相關配伍

治小癰癤發熱時:用粉草節,曬乾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癰熱皆止。(《外科精要》)

甘草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甘草節形態特徵

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羽狀複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鍾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體。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甘草節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河岸沙質土等地。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甘草節相關論述

1、《本草蒙筌》:“消癰疽焮腫。”
2、《醫學入門·本草》:“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温,能健脾胃和中。”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著.《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