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瓶蕨

(中藥名)

鎖定
瓶蕨,中藥名。為膜蕨科植物瓶蕨Trichomanesauriculatum Bl. [Vandenboschia auriculata (Bl.) Copel.]的全草。瓶蕨分佈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具有止血生肌之功效。常用於外傷出血。
中文名
瓶蕨
拉丁學名
Vandenboschia auriculata (Blume) Copel. [4] 
別    名
熱水蓮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膜蕨科
瓶蕨屬
瓶蕨
分佈區域
華南、西南、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

瓶蕨形態特徵

瓶蕨又名耳葉瓶蕨、青蛇斑、石上擋。中型附生蕨類,植株高15-30cm。根莖堅硬,灰褐色,長而橫走,被黑褐色有光澤的多細胞節狀毛,後脱落;葉腋間的芽密被節狀毛。葉膜質,遠生,相距3-5cm,沿根莖在同一平面上排成2行,互生,平展或稍斜出;葉柄長4-8mm,基部被節狀毛,無翅或有狹翅;葉片披針形,長15-30cm,寬3-5cm,孢子葉與營養葉相似,但較狹且分裂較細,一回羽狀;羽片18-25對,互生,無柄;卵狀長圓形,長2-3cm,寬1-1.5cm,密接,基部上側有闊耳片,並常覆蓋葉軸,邊緣不整齊羽裂達1/2;不育裂片狹長圓形,長4-5mm,寬3-4mm,先端有鈍齒,每齒有小脈1條;孢子葉裂片常縮狹或僅一單脈;葉脈多回二歧分叉;葉軸有狹翅或近無翅。孢子囊羣頂生於向軸的短羽片上,每羽片10-14個;囊苞狹管狀,長2-2.5mm,口部截形,不膨大,具淺鈍齒;囊羣託突出口外,長約4mm。

瓶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700m的溪邊樹幹上或陰濕岩石上。分佈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

瓶蕨入藥部位

全草。

瓶蕨性味

味微苦,性平。

瓶蕨歸經

歸肝經。

瓶蕨功效

止血生肌。

瓶蕨主治

用於外傷出血。

瓶蕨相關配伍

治外傷出血:用瓶蕨鮮草搗敷,或全草曬乾研末外敷。(江西藥科學校《草藥手冊》)

瓶蕨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幹品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瓶蕨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瓶蕨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平,有止血生肌的功能。外用治外傷出血及刀傷。”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