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薩”號戰艦

鎖定
“瓦薩”號戰艦是由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下令於1625年開始建造的一艘3桅戰艦。
1628年8月10日下水首航那天,“瓦薩”號遭遇強風襲後沉入波羅的海。
1961年4月,瑞典政府將沉睡海底333年的“瓦薩”號打撈出來並建立了瓦薩博物館。 [1] 
中文名
“瓦薩”號戰艦
外文名
The ‘Vasa’
研製時間
1625年
下水時間
1628年8月10日
沉沒時間
1628年8月10日
所屬國家
瑞典

“瓦薩”號戰艦發展沿革

建造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瑞典是歐洲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因為這樣才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1626年,“瓦薩”號作為其中最大的戰艦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國王總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在“瓦薩”號的骨架已經安裝好的時候,他下令增加戰艦的長度。面對以性情暴躁聞名的國王,經驗豐富的主造船師亨裏克·哈伯特備感無奈,只得奉命行事。1627年,亨裏克·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沒有太多經驗的海因·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而此時,國王得知了丹麥建成雙層炮艦的消息,於是他又決定,為原計劃修建單層炮艦的“瓦薩”號增加一個槍械甲板,把它改建成“雙層”炮艦。這樣一來,“瓦薩”號便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但對於橫樑和壓艙物來説,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台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長了,而且與平台的功能極不相稱。但國王的命令沒人敢違抗。
對“瓦薩”號進行的穩定性測試試驗更像一場鬧劇:讓30個船員從船一端跑到另一端,以此檢測船的搖動情況。試驗中“瓦薩”號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對這個預警信號,海因·雅各布森卻視而不見,還是決定取消試驗,準備航行,結果——
沉沒
1628年8月10日,斯德哥爾摩碼頭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翹首企盼着堪稱世界最頂級的“瓦薩”號戰艦。 [2] 
“啓動了。”人羣中一片歡呼。看着眼前的情景,接受着艦上全體水兵的致敬,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心中一陣激動。他想像“瓦薩”號乘風破浪,縱橫馳騁,勇鬥頑敵。但突然,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遠航的“瓦薩”號在一陣大風浪過後,開始傾斜,接着又慢慢恢復平衡,但隨即再一次朝右舷傾斜。岸上的人們都驚得目瞪口呆。“瓦薩”號的下層甲板在慢慢進水,艦體開始晃動下沉。“瓦薩”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沉沒了。 [2] 
“瓦薩”號首航僅僅10多分鐘就結束了。建造過程中埋下的那些隱患:安置太多重炮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導致戰艦重心過高,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等等,都是“瓦薩”號沉沒的罪魁。但因為一切都是依照國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這個轟動一時的沉船事件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2] 
重見天日
1959年,潛水員在“瓦薩”號沉沒的海底挖掘坑道用以穿引鋼纜。打撈人員利用16 艘躉船繫牢各鋼纜兩端,同時將各躉船水艙內的水分18次抽出,增加躉船浮力,將“瓦薩”號成功兜起離開海底,並將其在水中拖移到船塢附近淺水區。因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離水,極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撈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於海水中登記整理編號,同時開始對船體清淤堵漏,進行水下防腐處理。一切就緒後, 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薩”號終於重見天日。
對從水中打撈出的數百年前的木船進行防腐處理工作是空前的。瑞典科學家研究決定採用聚乙烯乙二醇與水的混合液進行霧狀噴灑,從1962年開始用500只噴頭,每噴灑25分鐘間歇20分鐘,重複不斷,這樣長年累月一直噴到1979年,連續噴灑了17年,使得這艘到當時已350多歲的木製戰船得以固化。打撈、修復沉船工作前後持續了近20年。瑞典的專家、工人採用各種現代化手段,一絲不苟地將戰艦恢復原貌。從水中撈出的萬餘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餘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後,也都放回到船上原來的位置。之後,又經過數年船身加固等艱苦工作,沉船修復工作才宣告結束。至此,一個橫跨300多年的戰艦呈現出來在世人面前,它讓人驚歎不已。

“瓦薩”號戰艦技術特點

內部裝飾
船艏,一頭向前高高躍起的雄獅前爪拱托着刻有“瓦薩王朝”字樣的紋章。雄獅身後有天使、魔鬼、勇士、樂手、皇帝以及神靈為伴。船艏兩側裝飾有羅馬帝國歷代帝王大小不等的10尊雕像。所有艙門的框柱以及檐板都以羣雕裝飾,艙室內亦是雕樑畫棟。當兩層炮甲板的所有炮窗向上開啓準備射擊時,敵人看到的是黑森森的炮口和在血紅窗板上怒吼的金色雄獅頭像。
最為壯觀的是船艉樓的多組羣雕。位於艉樓頂端高高在上的是兩頭希臘神話中鷲頭獅身的怪獸,身披長髮,前爪託着一頂皇冠,皇冠下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雕像,其下是瓦薩王朝歷代國王的雕像,再下是刻着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家族名稱的縮語字母Gars。這些鏤空羣雕長達3.2米,高1.99米。而在這羣雕像之下是刻有兩頭站立怒吼的雄獅護衞瓦薩王朝的紋章,面積達6平方米。艉樓窗户之間和兩舷瞭望台上安置有形態各異的雕像700餘尊,既有身着盔甲的威武騎士、手持盾牌和刀劍的羅馬帝國士兵,也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魚和天使。因為雕像都塗成了金色,使得“瓦薩”號儼然一座金碧輝煌的海上宮殿。
依照國王對戰艦裝飾華麗的要求,造船師從艏到艉、從裏至外創作了大大小小數千座雕像和刻制裝飾物來打扮“瓦薩”號。

“瓦薩”號戰艦性能數據

艦長69.00米,寬11.70米,吃水4.80米,排水量1210噸,帆面積1275平方米,艦上有133名船員、300名士兵,有二層炮甲板,裝備64門炮,屬三級在線軍艦。
“瓦薩”號長69米、重1200噸、裝備了64門大炮、雕刻了700多尊精美神像,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豪華的戰艦。
圖1 圖1
如圖1所示中船帆上的數字。其中 1:斜槓帆 2:上斜槓帆 3:前頂華帆 4:前頂帆 5:前帆 6:主頂華帆 7:主頂帆 8:主帆 9:後頂帆 10:後帆 瓦薩號戰艦自第一斜桅算起全長為69米,自船首算起為61米,船底長47.5米。寬度為11.7米。高度從龍骨到主桅杆頂部為52.5米。船艉高19.3米。吃水4.8米。排水量1210噸。船帆數目為10張。人員配備為145名船員和300名士兵,瓦薩號沉沒時船上只有船員和家屬,沒有士兵。

“瓦薩”號戰艦服役事件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為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戰艦專門修建一個特殊的博物館——“瓦薩”博物館。
“瓦薩”號戰艦是現存最古老的戰艦殘骸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批風帆炮艦和當時世界最大的炮艦。

“瓦薩”號戰艦保護問題

300多年的海底生涯給“瓦薩”號帶來了致命的威脅。
“瓦薩”號沉沒的斯德哥爾摩灣30多米深的海底是個缺氧的環境。厭氧細菌能夠把較複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硫化氫就是其中的一種產物。日積月累,硫化氫慢慢地滲入“瓦薩”號的橡木橫樑中。木頭裏的硫化氫會逐漸分解,最後只留下硫元素。
因為硫元素的存在,“瓦薩”號戰艦未來的命運變得不可知。因為在有氧環境中,硫會漸漸氧化,與水蒸氣結合,最終形成腐蝕木材的硫酸。這個過程本來比較緩慢,然而,“瓦薩”號擁有的9000個鐵質螺栓分解的三價鐵離子恰恰能充當合成硫酸的催化劑。專家估計,如果“瓦薩”號上的硫元素完全被氧化,那麼將產生多達5噸的硫酸,而直接清除這5噸硫酸是非常困難的。專家認為,應該從清除木材中的鐵催化劑人手,儘量減緩硫酸合成的過程。如今,維修和保護“瓦薩”號的工作正在進行。長期保護“瓦薩”號的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但願,“瓦薩”號能再“撐” 300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