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

鎖定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1996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城鎮屬於毛里塔尼亞,建造於公元十一和十二世紀,是貿易和宗教的中心,為經過撒哈拉沙漠的商隊提供服務,並逐漸發展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 [1] 
中文名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
外文名
Ancient Ksour of Ouadane, Chinguetti, Tichitt and Oualata
類    別
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
1996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
Ancient Ksour of Ouadane, Chinguetti, Tichitt and Oualata
入選時間:1996年
地理位置N20 55 44.00 W11 37 25.00(750-001,Ksour of Ouadane,瓦丹古鎮)
N20 27 48.00 W12 22 00.00(750-002,Ksour of Chinguetti,欣蓋提古鎮)
N18 25 10.00 W09 28 09.00(750-003,Ksour of Tichitt,提希特古鎮)
N17 18 00.00 W07 01 60.00(750-004,Ksour of Oualata,瓦拉塔古鎮)
遺產類型:文化遺產 (iii)(iv)(v)
遺產編號:750
遺產描述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位於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也被稱作古代商隊城市或商貿城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四個古鎮,其中瓦丹和欣蓋提位於毛里塔尼亞中部的阿德拉爾省(Region de l’Adrar),提希特位於中南部的塔崗省(Region du Tagant),瓦拉塔位於東南部的東霍德省(Region du Hodh Echchargut)。這些城鎮的發展與11世紀貿易之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v)(v),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商貿古鎮為沙漠環境中的遊牧文化和貿易提供了獨特的證據。他們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古鎮建立在與馬格里布和蘇丹國(“bilad es-sudan”意為:黑人的土地)接壤的沙漠環境的遼闊的土地上,從濃烈的宗教和文化生活折射出它們是商路上繁榮的中心。
遴選依據標準(iv):古老的商貿城鎮是典型的中世紀城鎮,集中展示了人類建築歷史中七個世紀的傑出範例。它們包含原始的和裝飾性的石頭建築,並呈現典型的撒哈拉沙漠商貿城鎮風格,特別是與環境完美的融合。他們的城市結構密集而緊湊,庭院房屋外牆之間小道狹窄而彎曲。
遴選依據標準(v):這些生活歷史悠久的城鎮是人類傳統居住區的傑出典範,也是原始和傳統佔領空間模式、極有代表性的遊牧文化和沙漠環境中長途貿易現存的最後證據。由於這些特殊的特點,倉庫的建立是為了保護他們的貨物,城鎮發展成為伊斯蘭文化和思想的輝煌家園。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這些城鎮建造於公元11世紀和12世紀,是貿易和宗教的中心,為經過撒哈拉沙漠的商隊提供服務,並逐漸發展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人們設法保存了公元12世紀到16世紀所建的城鎮。沿着狹窄的街道是擁擠的帶有天井的房子,環繞着一個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遊牧文化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 [2-4]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遺產簡介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位置圖 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鎮位置圖
四座城鎮位於廣大沙漠區域的中部,地處肥沃山谷的邊緣,綠洲的內部。所有的城鎮位於連接伊吉勒(以它的岩鹽礦聞名)和通佈圖(Timbuktu)商路的重要交匯點上,也是重要的貫通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路線。城鎮大約建於公元12世紀以前村落的廢墟上。歷史上是宗教、文化和商業中心。這些城鎮建造於十一和十二世紀, 是貿易和宗教的中心, 服務於經過撒哈拉沙漠的商隊, 發展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 人們出色地保存了十二到十六世紀所建的城鎮。 沿着狹窄的街道是擁擠的帶有天井的房子, 環繞着一個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 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遊牧文化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人們出色地保存了公元十二到十六世紀所建的城鎮。沿着狹窄的街道是擁擠的帶有天井的房子,環繞着一個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遊牧文化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
古代商隊城市
古代商隊城市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位於毛里塔尼亞。古代商隊城市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中,瓦丹和欣蓋提在阿德拉爾地區,提希特在塔甘特地區,瓦拉塔在霍茲·埃·恰爾嘉伊地區。
這些城鎮的發展與11世紀貿易之路的發展有關。在這段時期,提希特是巴巴里王國的主要城鎮之一,但是在11世紀末期,尚在建築的時候就淪為龐大的阿爾摩拉瓦德帝國的一部分。在公元14和18世紀之間,以著名的伊吉勒鹽礦為基礎,每個城市都享有繁榮時期。作為一個羣體,它們形成了西撒哈拉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
瓦丹(Quadane)位於阿德拉爾高原上,優越的地理位置給這裏帶來了數百年的商業繁榮,無論是南部盛產的黃金,還是西部盛產的礦鹽,都通過這裏運到各地,15世紀阿拉伯人進入以後這種繁榮減少了。如今的瓦丹也已成為廢墟。
在它影響最大的時候(17至19世紀),欣蓋提(Chinguetti)的宗教和文化聲望遠達至麥加。欣蓋提的意思是“馬之泉”,曾是古代欣蓋提王國的首都,繁盛一時。公元10世紀柏柏爾人在這裏定居。公元12世紀,這裏開始大規模地興建新城。不久,城市就成為信徒、學者雲集的文化都市,是去麥加聖地朝拜的第一站。如今,欣蓋提老城區的建築在黃沙的侵襲下,或者倒塌,或者被埋沒。
提希特曾是一座綠洲城市。公元13世紀,它作為摩洛哥王朝在國外的都市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公元16世紀起,因商路東移,提希特開始衰敗。19世紀由於乾旱、疾疫和部族戰爭而毀滅。
瓦拉塔位於提希特東南,曾十分繁榮在15世紀非常富有,並且還向逃避圖阿雷格攻擊的廷巴克圖精英提供庇護而收納了許多知識界的著名人物(1440),使其成為文化中心。後來因商路改道和阿拉伯人入侵,瓦拉塔逐漸衰微。
古代,撒哈拉沙漠及其周邊的北非居民總稱為“柏柏爾人”。柏柏爾人中有一部分被稱為“摩洛斯”,毛里塔尼亞這個國名的意思就是“摩洛斯人的國家”。公元11世紀—12世紀,一條長3000多千米的商路連接着北非的摩洛哥與非洲內陸的馬裏、幾內亞灣沿岸的加納。這是一條極其繁榮的商路。西撒哈拉的柏柏爾人,在這條商路上頻繁往返,是商隊的重要力量。
數個原因導致了這些城鎮繁榮狀況的衰落:商旅之路的轉移,大城市中心的歐洲貿易區的開闢以及撒哈拉貿易的逐漸放棄——就象放棄遊牧生活方式一樣。鹽產量的下降、近代嚴重乾旱、以及撒哈拉戰爭(1975-1979)。由於幾個因素打破了現狀:商隊線路轉移、城市中心和歐洲貿易商埠開放、撒哈拉貿易逐步放棄-就像遊牧生活方式一樣。鹽業生產的衰落、流行的嚴重的疾病、撒哈拉戰爭(1975—1979)都導致了人口的減少。
以清真寺為主體的建築羣
這四座城市中,都有以清真寺為主體的建築羣。四座城市的清真寺在建築上雖然有一些不同,但都有一箇中庭和用粗柱支撐穹頂的長方形禮拜堂。建築材料主要是石塊、黏土、木材,門口有石刻裝飾。
每一個古鎮被保存完好的城牆包圍。在牆內是清真寺,是城市建築物的中心點。街巷、死衚衕、隱蔽的過道和難以逾越的城牆適合該地區防禦的需要,僅僅在附近創建了通路。除了瓦拉塔以外,所有的古鎮圍牆外都有棕櫚園和莊稼——它們支配着遊牧民族的生活。清真寺、短粗的清真寺尖塔是每一個古鎮文化和空間的中心點,逐漸掩映在城市風景中。粗灰泥石頭運用在家庭建築上,反映出阿拉伯穆斯林認同的文化、沙漠防護和氣候極限的標準。房屋用華麗石頭裝飾有花紋或者複雜的色彩式樣,除了空氣風口和箭孔外,房屋在街道層面上沒有縫隙。水井在有牲畜的市場地區具備地區特色。
導致這些城鎮衰落的原因
這些城鎮建造於11和12世紀,四座城鎮位於廣大沙漠區域的中部,地處肥沃山谷的邊緣、綠洲的內部,所有的城鎮位於連接伊吉勒(以它的岩鹽礦聞名)和通佈圖商路的重要交匯點上,也是重要的貫通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路線。城鎮建於以前村落的廢墟上,歷史上是宗教、文化和商業中心。
數個原因導致了這些城鎮繁榮狀況的衰落:商旅之路的轉移,大城市中心的歐洲貿易區的開闢以及撒哈拉貿易的逐漸放棄——就像放棄遊牧生活方式一樣。由於幾個因素打破了現狀:商隊線路轉移、城市中心和歐洲貿易商埠開放、撒哈拉貿易逐步放棄。同時,鹽業生產的衰落、流行嚴重的疾病、撒哈拉戰爭(1975—1979)都導致了當地人口的減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