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瓜巴龍

鎖定
瓜巴龍(學名:Guaibasaurus)是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瓜巴龍的化石在發現於巴西的南里約格蘭德州。如同艾雷拉龍,瓜巴龍的每隻手掌有三指及退化的兩指。模式種是坎德拉里瓜巴龍(G. candelariai),是由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及J. Ferigolo在1998年描述、命名。
拉丁學名
Guaibasaurus
動物界
亞    目
基礎蜥腳形亞目
分佈區域
南美洲
中文學名
瓜巴龍
生活時間
三疊紀晚期

瓜巴龍發現

瓜巴龍 瓜巴龍
正模標本(編號MCN PV2355)是一個保存良好的部分身體骨骼。副模標本(編號MCN PV2356)則是一個接近完整的左後肢,關節仍呈連接狀態。這兩個化石都發現於巴西南里約格蘭德州,位於著名的Paleorrota地質公園內,都是 在名為“Pr-Guaíba Project”的挖掘化石計劃而發現。在瓜巴龍被命名後,近年在Paleorrota地質公園的另一個挖掘地點,發現另外兩個標本。編號UFRGS PV0725T標本是一個身體骨骼,缺少頸部、一個前肢、兩個腳掌。編號MCN PV 10112標本仍位在石塊中,還沒有經過去除石塊的手續。這些化石都發現於Caturrita組地層的下部,地質年代相當於2億1650萬到2億12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晚期的早諾利階。
近年新發現的編號UFRGS PV0725T標本,缺少大部分頸椎,但根據僅存的基部頸椎,顯示這個個體在死亡前,頸部是朝向左方彎曲的。而根據化石的其他部位,後肢捲曲於身體下方,前肢擺向身體側方,這個姿勢很類似現代鳥類。在發現這個化石以前,只有手盜龍類化石層發現這種鳥類睡眠姿勢。研究人員推測,瓜巴龍可能採取這種姿勢睡眠,以保持體温,如同現代鳥類。

瓜巴龍詞源

在1999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等人將正模標本、副模標本敍述、命名。模式種是坎德拉里瓜巴龍(Guaibasaurus candelariensis),屬名裏的Guaíba,是南里約格蘭德州的地名,也是“Pr-Guaíba Project”挖掘計劃的名稱來源;種名則是以鄰近的Candelária市為名。

瓜巴龍演化與分類關係

在1999年的命名研究裏,約瑟·波拿巴等人提出瓜巴龍是個原始獸腳類恐龍,並歸類於獨自的瓜巴龍科。在2007年,約瑟·波拿巴等人發現農神龍非常類似瓜巴龍,而農神龍也生存於相近時代的巴西。約瑟·波拿巴等人將瓜巴龍、農神龍都歸類於瓜巴龍科,並將瓜巴龍科改歸類為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或者與蜥腳形亞目、獸腳亞目的最近共同祖先是近親。約瑟·波拿巴等人也提出,瓜巴龍、農神龍的外形比較類似獸腳類恐龍,而較不類似蜥腳形恐龍。發現新化石後,近年研究多傾向於瓜巴龍科是羣非常原始的蜥腳形類恐龍。但瓜巴龍本身的分類位置仍有爭議,有些研究認為是原始獸腳類恐龍,其他研究則認為是原始蜥腳形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