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璽印

(中國古代印章)

鎖定
璽印,《釋名》解釋為:“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璽、印是一物為格言璽。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官吏及一般人稱“印”。
印有官印和私印,作為官府書信往來和私人交往的憑證。漢代印又稱“章”和“印信”。唐以後又將印稱“記”或“朱記”,明清又稱“關防”。但通稱仍稱印。古印有鈕,可以系綬。印鈕形式有覆鬥鈕、鼻鈕、龜鈕、蛇鈕、虎豹鈕等,印文有陽文和陰文。字體依時代變化。先秦時代是六國古文;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後多隸書、楷書。
中文名
璽印
別    名
作    用
官府交往憑證
出現年代
先秦

璽印發展經過

璽印散製作期

傳世的出土格言璽最早為戰國時代的製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佈局疏朗,錯落有致。

璽印形制統一期

璽印 璽印
秦漢魏晉皆有統一印製,南北朝因之。皇帝專用玉質,稱璽,餘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長方等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入印篆書方圓俱備,被作為典範,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璽印發展變化期

隋唐以後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變化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佈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清宮的二十五寶璽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專用於國事的傳國寶,除一金一檀木外餘皆玉質,體積碩大,作各式龍紐,為前世所無,璽文有滿文、滿漢篆書合文。其它大小寶璽多為石質,乃御筆和賞鑑所用,其性質屬私印閒章,惟石料、制紐皆極精美,具莊重珍貴的特點。

璽印繼往開來期

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而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璽印相關人物

昌樂閻氏刻銅藝術,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製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康熙皇帝曾多次將閻世繩刻制的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閻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之後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
璽印 璽印
閻志超(後改名閻少璞1903—1941)昌樂縣城西門裏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中共地下黨員。他出生在文化藝術經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和創新思想啓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後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並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後人。第三代掌門傳人閻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隨其父習文練字,十一歲時已熟練掌握銅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於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範,此勝人處之二;經其三十餘年反覆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又其將銅印印紐多樣化,有各類生靈、仙靈亦有抽象、象形等類,一改前人銅印清一色呆板無味的外態風格,並精雕細刻加以拋光,所成之印皆靈氣縈繞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可譽銅印製作史之大手筆。刻篆字於印底,行落款於印側,鑄雕獸鈕於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甚為大氣亦不失精美。曾與著名的山東大學劉樂一教授聯手攻關,多次為中國領導人鑄刻銅印璽,併為韓國總統金泳三孔子嫡傳後裔,台灣著名學者孔德成等諸多港澳台及大陸名流鑄刻過銅印。其作品之於各界名流中收藏五千餘方,乃以求者所需為本,定做各類金銀之印,因經濟實惠,求印以銅質居多,世人皆稱其作品精美非凡。隨着社會發展,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思想精神和內容,閻氏工藝在精進的同時不斷創作出“龜”“兔”“母子情”,“中華魂”“華人萬歲”“無與倫比”等京字印系列,情侶印系列,十二生肖印系列,瑞獸系列,祝福語系列,成語印,人名印等無不使新一代年輕人深感好奇與喜愛。
清後期社會皆用石質印章,銅印製法從此失傳。閻氏刻銅藝術三百年曆史,錦華無數,其續傳為之家幸,更亦為國幸。自此中國金屬印製法在“石章時代”不但幸運的保存下來,而且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璽印歷史沿革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説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璽印 璽印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璽印的起源或説商代,或説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脱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人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人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風格蒼秀。與漢印併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璽印品種

璽印戰國格言璽

戰國格言璽是戰國璽印中的一類, 是研究戰國思想觀念的一項重要資料, 戰國璽印, 歷來受到學界的重視。

璽印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鈎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璽印漢玉印

璽印 璽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婉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璽印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用)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佈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稱"章"。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着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無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璽印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璽印封泥

中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現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璽印私印

璽印相關書籍 璽印相關書籍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鈎印、六面印、聯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璽印吉語印

吉語印既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 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穿帶印(又名"兩面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璽印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 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用於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璽印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 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璽印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璽印圖案印

圖案印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璽印鑿印

又名"急就章"。
璽印書籍 璽印書籍
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 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璽印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範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入泥範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隻鑄印胚,後刻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刻家所取法。

璽印印材和印泥

印材指製作璽印的原材料,有金、銀、銅、鐵、鉛、水晶、玉、石、陶泥、琥珀、瑪瑙、翡翠、骨角、木、牙、竹根、磚瓦,瓷等多種。它在各個歷史時期,使用中有所側重。先秦時期“……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
象為方寸璽”(東漢衞宏《漢舊儀》),但從傳世文物來看,當時的官、私之印,絕大多數為銅質,間有玉印和石印,數量很少,犀、象印尚未見有實物。秦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的璽印,仍廣泛用於封泥上,其製作材料最常見的依然是銅,但是也有少量金、銀、玉、鐵、鉛、水晶、滑石、陶泥等材料製作的璽印。隋唐以後,一般官員的印章仍為銅質(宋代曾有用瓷作印材的官印),但私印的材料,品種就十分豐富了,如玉、牙、角、黃楊、檀香、竹根、瑪瑙、琥珀、花乳石等。總的來説,元代以前的私印材料,以玉、牙、角為主,而明代以後則以花乳為主。歷代官印的印材均有一定的制度,不得僭越,其卑等級,以玉為貴,金次之,銀又次之,普通官員則為銅質。私印的印材,在文獻資料中未發現有何種規定。用花乳石作印材,是篆刻史上的一大發明。它的廣泛應用,與明清以來印學的昌盛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花乳石用作印材,始於元代。明郎瑛《七修類稿》説:“圖書,古有皆以銅鑄,至元末會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盡崇處州燈明石,果温潤可愛也。”朱彝尊《王冕傳》中也有“始用花乳石治印”的記載。花乳石是篆刻用石材的總稱,質地柔、脆、膩且硬度適中,頗得明清以來治印者的青睞。花乳石的產地較多,品目繁雜,所產石質也各有差異。
璽印書籍 璽印書籍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以劉山產量最豐。石質細膩,温潤,不硬不燥,易於鐫刻;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灰等多種。其中尤以石質呈半透明狀的“凍石”最為珍貴。凍石有“燈光凍”、“魚腦凍”、“密蠟凍”、“封門青”等多種名稱。一般青田石雖不及凍石佳妙,亦不失為印材佳品,是理想的篆刻材料。

璽印相關條目

金屬工藝
宋朝書法

璽印網頁遊戲

雷霆之怒璽印介紹
玩家可以前往荒漠土城的“神爐”處,可消耗璽印碎片打造各種璽印,助您更加強力。
璽印碎片獲取途徑如下:
1、完成日常副本獲得璽印碎片。
2、開啓寶藏,用寶藏積分在“福利官”處兑換璽印碎片。
(注:玩家、幻神均可佩戴璽印,璽印為綁定狀態) [1] 
璽印裝備詳情:
璽印名
屬性詳情
佰長璽印
佰長璽印 佰長璽印
仟長璽印
仟長璽印 仟長璽印
護軍璽印
護軍璽印 護軍璽印
校尉璽印
校尉璽印 校尉璽印
都統璽印
都統璽印 都統璽印
將軍璽印
將軍璽印 將軍璽印
伏魔璽印
伏魔璽印 伏魔璽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