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手筆

(漢語成語)

鎖定
大手筆(dà shǒu bǐ),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珣傳》。 [1] 
大手筆原指有關朝廷的詔令文書,現指名作家,也指名家的作品,也指規模巨大的、影響深遠的計劃或舉措。其自身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賓語等。 [1-3] 
中文名
大手筆
拼    音
dà shǒu bǐ
近義詞
如椽之筆大筆如椽
反義詞
殘山剩水
注    音
ㄉㄚˋ ㄕㄡˇ ㄅㄧ
出    處
《晉書·王珣傳》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等

大手筆成語出處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珣傳》) [2] 
後人從這則典故中剪裁“大手筆”作為一則成語。 [1-2] 

大手筆成語故事

王珣是東晉名相王導的孫子。他年輕有為,才思敏捷,膽量過人能寫一手好文章。因此,他在二十歲那年,就被大司馬桓温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温為了試試王珦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議事的時候,故意騎着一匹馬直衝堂上。其他的幕僚見了,有的嚇得渾身瑟瑟發抖,有的乾脆鑽到桌子底下躲起來,只有王珣端坐不動,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桓温勒住馬,環視了一下堂上的情況,感嘆地説:“王珣能面對奔馬,處變不驚,將來一定能大有作為!”又有一次,桓温為了試試王珣的才學,趁王珣不注意的時候,在議事時悄悄拿走了王珣的發言稿。王珣想發言時,發覺稿子沒了,但他點也不在意,仍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温見了,不由從內心裏感到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和考察,桓温對自己所聘的這位年輕主簿十分信賴。桓温帶兵出征的時候,便把軍中往來文書等事務全部委託給王珣,軍中的文武官員對王珣也十分敬重。由於王珣確實很有才能,再加上受到桓温的器重和賞識,王珣很快得到升遷,被任命為中軍長史,封為東亭侯。不久以後,又被朝廷任命為給事黃門侍郎。
公元396年秋天的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送給他一支比普通毛筆大幾十倍的大筆。醒來後,他自言自語地説:“看來,朝廷中要發生什麼大事,又有大手筆的事要我做了。”王珣的猜測沒有錯。當天上午,晉武帝死了,朝廷急忙召王珣入朝,讓他起草訃告、哀策、諡議等各種文件。王珣以自己卓越的才華,在極短的時間裏,揮筆立就,體現了“大手筆”的風範。後來,“大手筆”成為一則三字成語 [3] 

大手筆成語寓意

大手筆是一種大規劃的成功。做大文章需要大手筆。大手筆需要大氣魄,但僅有大氣魄,沒有寬廣的視野,沒有對實現目標的形勢、背景、路徑等的清醒認識,就可能陷於盲目、偏離方向,熱鬧一陣,無功而返,甚至適得其反。 [4-5] 

大手筆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大手筆用來形容著名的作家或名家的作品,又引申為一種大規劃的成功。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賓語等。 [2]  [3] 
運用示例
唐·姚思廉陳書·徐陵傳》:“世祖、高宗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 [7] 
唐·白居易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吾聞武德暨開元中,顏師古、陳叔達、蘇頲稱大手筆。” [6] 
唐·李商隱韓碑》:“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繫於職司。” [8] 
宋·王禹偁寄獻鄜州行軍司馬宋侍郎》:“國朝大手筆,日夕期鼎鼐。胸中泰山雲,舒捲何霮䨴。” [9]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蘇頲傳》:“自景龍後,與張説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號燕、許大手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