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負荷量

鎖定
假如在充分時間內觀察許多自然界的種羣,可看到種羣內的個體數起初成指數增長,然後在一些時點上增長速率逐步減退,最後達到穩定的停滯期。在自然界,種羣不可能無限地繼續增長,每個種似乎都有最大個體數,稱為環境負荷量(即k值)。 [1] 
隨着種羣數量的增加,種羣增長率就會下降,當種羣大於或等於環境負荷量的的時候,種羣就會停止增長。
環境負荷量的概念有助於我們尋找最有效的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的數量。
中文名
環境負荷量
外文名
carrying capacity或environmental capacity
表示方法
以K表示
又    稱
最大容納量或環境容納量
定    義
由環境資源所決定的種羣限度
運    用
控制有害生物的數量等

環境負荷量概念

環境負荷量又稱最大容納量或最大負荷量,是指在自然條件下(環境資源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環境資源條件下,能夠達到的最大種羣數量。其用K來表示。 [2] 

環境負荷量特點

假如種羣個體數超過其所處環境的負載能力,過多的個體可能因得不到養料而死亡(如過度放牧),也可能在繁殖上受到限制或有些個體遷出這個種羣。大多這樣的種羣的個體數不斷地在其環境的負載能力上下波動,這種種羣曲線成為S形,所以稱為S形曲線,這種增長方式稱為邏輯斯諦增長
為了描述上述種羣的數量增長過程,就必須在指數增長方程中引入一個包括k(環境負荷量)的新系數。 [1] 
環境負荷量在生態學上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生物種羣在低密度的時候,出生率很高而死亡率很低,於是種羣數量很快上升;但是當種羣達到高密度的時候,出生率便開始下降而死亡率卻明顯增加,從而導致種羣數量下降。可見,環境只能維持一定數量的生物生存,低於這個數量的時候生物數量就會上升,高於這個數量的時候生物數量就會下降,這是生物種羣通過自我調節對環境負荷量的一種適應。
如果任由種羣數量超過環境負荷量而又不加以調節,那麼環境負荷量本身就會因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而遭到破壞或下降,並將導致生物發生災難性死亡,從長遠看這對種羣發展更為不利。因此對每一個生物種羣來説,最好是使自己的數量剛好保持在環境負荷量所允許的最高水平上,不高也不低,太低了不能充分利用資源,太高了則會破壞環境負荷量,最終對種羣發展不利。 [3] 
在一些簡單試驗中,環境負荷量的大小一般是直接與食物相關的。對自然種羣來説,環境負荷量的大小也主要是由環境資源水平所決定的。 [4] 

環境負荷量研究與運用

①根據對九段沙濕地2005年春、秋季食物資源調查來計算遷徙期鴴形目鳥類的環境容納量,結果表明,九段沙濕地春季食物總量為4541.20 kg AFDW(去灰分乾重),秋季為2279.64 kg AFDW,按鴴形目鳥類有效棲息生境計算,春季鳥類可利用食物資源量為3429.03 kg AFDW,秋季為1700.92 kg AFDW。通過鳥類體型類羣分類(根據去脂淨重、基礎代謝率和體長)和能量消耗模型可以得出,九段沙濕地遷徙季節總食物量理論上可維持的鴴形目鳥類最大數量約為春季350萬隻,秋季175萬隻.按有效生境計算,春季約為260萬隻,秋季約為130萬隻。考慮到食物取入率的影響,九段沙濕地實際可容納約13~26萬隻鳥類.根據地理信息分析可知,高潮位期有效棲息地的缺乏可能是限制鳥類數量達到估計上限的主要原因,建議在不危害保護區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開闢一些隱蔽性強的裸地和淺水塘,以提高鴴形目鳥類對九段沙濕地資源的利用率。 [5] 
②依據藏狐的出現點數據,基於藏狐對家域內地形因子的利用,作者對青海省都蘭縣溝裏鄉野生藏狐的生境質量進行初步評價,並在基於個體藏狐最小空間需求的基礎上,估算了研究地區的空間環境容納量。選擇海拔、坡度、坡位和地形起伏度等4個主要的地形因子,應用Bonferroni置信區間比較藏狐對各因子的利用及其可獲得性來建立單個因子評價準則,並依據各因子的分佈特徵進行綜合生境評價。研究結果:藏狐最適宜的海拔高度為4050~4300m,坡度為5~20°,坡位為上坡位和下坡位;藏狐對地形起伏度因子沒有明顯的選擇性。根據藏狐對不同生境因子的利用,及不同藏狐個體生境利用的一致性,建立的綜合評價準則為:Xi=(X2海拔·X2坡位·X坡度·X地形起伏度)1/6。研究地區內適宜性區域面積約為17.4km2,佔總研究地區面積的38.8%,其中最適宜生境僅0.4km2。藏狐家域面積從2.53~4.99km2不等,不同個體間家域重疊指數(OI)從0.16~0.66不等。藏狐的最小空間需求為2.09~3.55km2,研究地區藏狐的空間容納量為7~12只。根據生境資源現狀及監測結果表明,研究地區的藏狐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6] 
參考資料
  • 1.    劉兆民,楊一鳴,田華編.環境科學理論及其發展研究: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22
  • 2.    黃國勤編著.農業生態學 理論、實踐與進展(THEORY,PRACTICE AND PROGRESS):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5:19
  • 3.    尚玉昌編著.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物與環境: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3-54
  • 4.    朱恩林主編.農村鼠害防治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88
  • 5.    葛振鳴, 周曉, 施文彧,等. 九段沙濕地鴴形目鳥類遷徙季節環境容納量[J]. 生態學報, 2007, 27(1):90-96.
  • 6.    劉羣秀, 王小明. 基於地形因子的藏狐生境評價及其空間容納量的估算[J]. 動物學研究, 2009, 30(6):67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