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生態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環境生態工程(Environmental Ecology Engineering)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學生具備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工程設計等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能夠在環境與生態保護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或教育部門從事環境生態學研究、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規劃與設計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2] 
中文名
環境生態工程
外文名
Environmental Ecology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2504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環境生態工程發展歷程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生態學(部分)(專業代碼071402)轉設為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4,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 [5]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2,屬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6] 

環境生態工程培養目標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能夠在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諮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環境生態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1. 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
  2. 瞭解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制度。瞭解中國國內外環境問題和環保思想的發展歷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理論前沿、新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
  3. 具有認識主要環境問題、分析實際環境問題和解決複雜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總結、提煉、歸納能力,一定的系統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4. 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書面和口語表達、交流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5. 熱愛環保事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具備科研素養、職業倫理、法律觀念、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6. 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體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1] 

環境生態工程課程體系

環境生態工程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和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應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核心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組合成核心課程,將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組織編排,並適當增加自己學校研究或應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專業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實踐類課程和教學環節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0%。 [1] 

環境生態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外語、人文社會科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涉及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 
  • 學科基礎知識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態學環境學地質學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或生物學)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方法,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 
  • 專業知識
教學內容應涵蓋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工程學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生態學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基礎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區域生態學等基本知識;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
環境科學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等。
工程學的核心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工程原理、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環境修復、環境生態原理與設計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專業背景、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生態學、生態規劃與管理、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生態工程原理與設計等核心知識單元。 [1] 
  • 專業核心課程示例
(括號內數字為學分數)
核心課程示例一
生命科學概論(3)、自然地理學(2)、生態監測與評價(3)、污染控制生態學(3)、生態系統管理(2)、環境工程學(3)、受損生態系統修復方法與技術(3)、景觀規劃與設計(3)、環境生態工程與設計(4)。
核心課程示例二
濕地學(2)、生態水文學(2)、保護生物學(2)、景觀生態學(2)、生態工程學(2)、生態監測與評價(2)、生態模擬(3)、城市生態規劃(2)、流域污染控制與管理(2)、環境工程原理(3)、生態修復工程(2)。
核心課程示例三
生態監測與評價(2)、環境生態工程(2)、生態毒理學(2)、生態風險評價(2)、生態規劃(2)、環境工程原理(3)、環境資源能源工程(2)、環境經濟法學(2)、產業生態學(2)、生命週期評價(2)。
專業實驗示例
生態監測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工程原理實驗、生態系統模擬實驗等。
其他實踐類教學環節示例
專業認識實習、課程實習與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 [1] 

環境生態工程實踐教學

應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通過頂層設計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驗技能、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工程類專業還應包括工藝及工程設計能力、工藝操作能力等。
實驗: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及計算機信息技術應設置實驗環節。實驗課程應涵蓋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各高校可根據辦學特色及實驗/實習教學目的與要求,開展實驗教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不得少於5學分或160實驗學時,並應涵蓋專業主幹課程的核心知識單元。
課程設計:工程類專業應開設至少2門專業課程設計。
實習:應與企業或行業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開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專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分析問題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 

環境生態工程教學條件

環境生態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1、師資隊伍的數量與結構
專業的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0:1。新開設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10名;在校本科生超過120名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90%,40歲以下授課教師應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
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80%以上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擔任主幹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30%以上主要專業課程由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講授。
2、助理教學崗位設置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人數,配置適量的助理教學教師,協助主講教師指導作業、討論、實驗、實習和答疑。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教師職業素質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注重教學效果,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科研能力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
2、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
從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應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或相關專業。
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本科畢業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或相關專業的教師比例不低於50%。
工程類專業,從事專業教學(含實驗教學)工作的教師中80%應具有6個月以上的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
  • 教師發展環境
擁有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為教師從事教學、科研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學生指導、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環境生態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1、實驗室
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室面積及儀器設備要達到教育部相關規定的要求。
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覆蓋面要達到一定規模,種類和台套數應滿足開設最低要求實驗課程的需要;實驗室符合國家安全規範,面積滿足實驗課開設要求。
2、實習基地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特點,按照不同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建立長期穩定的、滿足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鼓勵各高校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實現資源共享。
  • 信息資源
院系自建圖書資料室或學校圖書館中應有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圖書、期刊、標準、規範及其他資料,並具有數字化資源及信息檢索工具。 [1] 

環境生態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能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且穩步增長。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應滿足教學要求。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經費投入,滿足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置、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環境生態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課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主要教學環節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環境生態工程培養模式

  •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從多維社會需求中分析人才培養方向,提高專科課程設計的針對性。環境生態工程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與現代社會現實有着密切的聯繫,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有責任從社會的長遠發展出發,調控市場因素,維持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平衡;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忽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限制下需要利用專業人才參與環境生態工程建設中,並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第三部門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組織機構,其在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三方主體在運行中均需要專業的環境生態工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應主動深入市場,做好社會調查,從不同視角分析研究社會對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進而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加以反應。
立足學科基礎,完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環境生態工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在專業基礎課程構建中會從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能力出發,設計基礎課程模塊,例如在企事業單位在對大學生招聘的調查問卷中,除去專業基礎課程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等也是其篩選人才的重要標準。基於此,在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地方高校應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對基礎課程模塊進行優化,即一方面從中國國內外高校的相關專業中吸取經驗,豐富基礎課程內容,如環境學、生態學導論、生態監測與評價、生態工程學、環境工程學、環境生態規劃與管理等。專業建議要求:無色弱色盲,身體能適應實驗豐富專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公共基礎課建設,根據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對高等數學、大學體育、大學外語、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踐等課程進行設置,幫助學生夯實專業基礎。
明確專業定位,實現“立體型”人才的全面培養。從專業的定位看,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立體型”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並從課程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實踐體系四個層面做好專業安排,已經成為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課程模式構建與教學內容優化中,高校應注重專業的交叉性,將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技術和方法融合到人才培養中來,確保課程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在教學方式選擇中,教師應從現代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入手,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學習與實踐訓練,併為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職業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提供條件;從實踐體系的設置看,高校應加強試驗基地建設,注重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實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提供實踐機會,從而打破傳統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踐相脱節的侷限,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保障。
代表院校: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7] 
  • 新工科背景下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
採用PBL+雙語等多模式課程教育:結合專業招生人數一個行政班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採取多模式的課堂教育。採用PBL人才培養模式、雙語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授課模式。PBL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圍繞精心設計與現實問題情景一致的課題或者項目來組織課程與教學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選題、判斷問題、歸納假設、試驗行動、分析研究數據、總結問題、再次驗證和研究,直至最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通過PBL授課模式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和協作能力等。使學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又能進行實踐與運用,在課題學習和研究中早期接觸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相關學科知識中存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把基礎知識與專業前沿知識結合起來,以期達到既系統地教育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又通過新的課題模式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授課模式提高了學生自主涉獵專業科技前沿知識、拓展專業相關知識領域的能力,並且能夠對現有知識在實際工程中進行創新性地應用。
新工科教育實踐課程設計:以新工科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要,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優化。積極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既密切聯繫又相對獨立,教學內容前後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並與學校規模、辦學層次、學科結構、專業特點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環境微生物學實驗,生態學實驗,野外生態實習,環境工程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生產實習,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實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相互聯繫、相互依託的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以實驗和工藝操作為基礎,以課程論文(設計)為主線,以科學研究和工程訓練為依託”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該實踐教學體系分為3個層次,依次遞進,第1層次為基本技能訓練,由認識實習和基礎實驗組成;第2層次為綜合技能訓練,它由若干課程設計和綜合設計組成;第3層次為工程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入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研究自己擬定的課題和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以及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直接參與企業的課題項目進行定點崗位實踐,強化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結合專業引進、聘任及邀請中國國內外教授和企事業工程師的實踐教學的一些優勢,融合傳統授課行為和學生學習思維習慣,構建適合環境生態工程應用型人才學培養的教學形式和示範課程。
代表院校:廣東工業大學 [8] 
  • 基於CDIO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體系建構
CDIO理念指導下的課程設置其好處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基礎、專業及實踐截然分開的限制,打破工程科學理論基礎教育階段不開設實踐環節的惡性循環;第二,拓展課外的實踐活動空間(包括外出見習、導師科研項目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創業實踐項目等),並將它們整合進課程計劃的課外學分要求。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設置既能保證學生能獲取紮實的科學理論基礎知識,又能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並重,學習與應用並舉。
基於CDIO教育理念設置模塊化課程羣,無論是專業課程還是實踐課程,均按照CDIO教育理念將工程實踐作為主導來開展教學,將以理論為主的課程體系轉變為以實踐為主的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縱向上銜接恰當,橫向上協調一致,理論和實踐彼此滲透融合。最終,通過具體的每門課、每個教學環節與實踐環節來落實應用型複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優化課程結構,突出專業的特色。
2.教育教學模式、方法建構
課程設置是為了解決CDIO理念下該專業教什麼,而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就是為了解決如何教、如何學。CDIO理念指導下,教學需要學生具備複雜工程系統下對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也要在真實的工程背景下進行。教學模式、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工科教學“填鴨式”及照本宣科的陳腐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和實踐中建構知識體系、領悟工程思維及掌握實踐技能。在工程教育的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中,其重點是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協作解決問題,並從中感受問題解決的過程、積累相關實踐經驗。
3.實踐教學體系建構
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滲透到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和綜合實訓中,形成階梯式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按具體的進程可將其劃分為三個大階段,即依次為基礎實踐階段、專業實踐階段和工程實踐階段,每個階段都對應着相關能力的培養。其中,基礎實踐階段包括課內實驗和課程設計等,旨在使學生掌握實驗研究的基礎技能及工程設計能力;專業實踐階段通過專業見習、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調查等培養學生專業認知能力;在工程實踐階段則可通過到相關的部門企業及科研單位開展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等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4.多元化評價體系建構
基於CDIO理念,在教學效果評價方面,將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納入評價體系中。評價體系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工程實踐項目構思、設計、實施和結果(工程思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等;評價主體要多元,可以採取教師評價、組間互評及生生互評等的多主體評價;評價手段工具要多元,可採用紙筆測試、考查和記錄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將教學效果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終始,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多層次評價教學的實施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終形成“以評促學”和“以評促教”的良性循環。
代表院校:淮北師範大學 [9] 

環境生態工程發展前景

環境生態工程人才需求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培養掌握生態環境演變機制規律,具備宏觀生態視野和微觀生態治理技術,紮實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修復工程設計與運行、環境生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4] 

環境生態工程考研方向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畢業生可報考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環境管理、城市環境與生態工程等專業研究生。 [4] 

環境生態工程就業方向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各級政府環保部門、規劃部門、建設管理部門、設計研究院所、環境工程公司、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從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工程設計、環保產品開發以及教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4] 

環境生態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
北京
北京建築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
天津
南開大學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重慶
長江師範學院


河北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邯鄲學院
保定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南
平頂山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

山東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山西
山西師範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長治學院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
蚌埠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淮北理工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江西
九江學院
萍鄉學院

江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浙江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浙江樹人學院

湖北
長江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南
湘南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廣東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雲南
西南林業大學
玉溪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貴州
貴陽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四川
四川農業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安康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學院


遼寧
瀋陽師範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大學
遼寧大學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學


內蒙
河套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福建
廈門大學
武夷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甘肅
天水師範學院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