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瑪納斯古城遺址

鎖定
瑪納斯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頭工鄉樓南村,是唐朝至元朝時期的古城遺址,面積約29萬平方米。 [10] 
瑪納斯古城遺址約建於唐代,毀於元代前後。遺址坐落在古代絲綢之路內地與西域通路的中心,隨着絲綢之路被逐漸冷落,瑪納斯古城日益荒蕪,終至廢棄。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過宋代的銅鏡,宋、西遼、元時期的大型甕、罐器和一些玉、石器等,經考證此城是唐代庭州的烏宰守捉城。瑪納斯古城遺址的發掘對研究瑪納斯縣歷史沿革,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經濟發展、軍事防禦有着重要的意義。 [5]  [10] 
2019年10月7日,瑪納斯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瑪納斯古城遺址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頭工鄉樓南村
所處時代
唐朝至元朝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166-1-166

瑪納斯古城遺址歷史沿革

瑪納斯古城約建於唐代,毀於元代前後。 [4]  [6] 
清朝時期,瑪納斯古城被稱為綏來縣,又名鳳凰城,因城形似鳳凰而得名。 [2] 
1985年,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搶救收回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56件。 [7] 
瑪納斯古城遺址 瑪納斯古城遺址
2016年,考古人員對瑪納斯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 [3] 

瑪納斯古城遺址遺址特點

瑪納斯古城遺址 瑪納斯古城遺址
瑪納斯古城遺址,俗稱破城子,唐代庭州的烏宰守捉城,面積約29萬平方米。遺址坐落在古代絲綢之路內地與西域通路的中心,隨着絲綢之路被逐漸冷落,瑪納斯古城日益荒蕪,終至廢棄。遺址略呈長方形,有東西相對的兩座城門,東西長約620米,南北寬約510米,周長2260米。現四周殘留城牆,垣狀基寬10~15米,殘高1.5~4米不等,南牆已無存,僅存一些低壟殘跡可辨西牆尚存,方向北偏東5度。城外西南角百米處,有高大的烽火台遺址,殘窩5米。外側有馬面,夯築,現城內外皆為耕地。城內東部為林帶條田,西北部建有磚廠。 [4]  [5]  [10] 
瑪納斯古城遺址剖面上的夯層明顯,厚度為12~16釐米不等,內坡有文化堆積,可見灰層,間有紅、灰陶片與畜骨等;東牆殘存部分,中部似有城門;北牆西段尚存,為該城牆垣最高的一段,且基部很寬,似有高台建築。城內西北部地勢較高,似有建築,其上陶片及畜骨散佈較多,在一土坑的剖面觀察到有較厚的紅燒土與灰層。 [10] 
瑪納斯古城遺址經考證,是唐代庭州的烏宰守捉城。從出土文物看,此城的年代與昌吉古城、六運古城、北莊子古城大致相當。 [10] 

瑪納斯古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人物銅鏡 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人物銅鏡
瑪納斯古城遺址城內出土文物較多主要有陶器、石器、錢幣、鐵器及宋代銅鏡,還曾出土過磚刻、柱石、石磨、碗、罐等。1985年,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搶救收回出土文物56件,有陶器38件(主要是黑陶、紅陶及釉黃陶),還有各種形狀的磚、紅瓷、黑瓷、紅瑪瑙、玻璃扣、白佛珠、石器、堆塌殘片、幹鹿角、銅鏡等,文物價值較高。 [4]  [7] 
陶缸
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陶缸 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陶缸
瑪納斯古城遺址出土大量大型陶缸,最大的高95釐米,胸圍210釐米,口徑30釐米。這種陶缸底部有出水孔,作釀造之用,説明當時這裏的糧食生產已達到相當水平,可見當時屯墾具有一定的規模,否則無法解決如此規模的釀酒業所需要的原料。 [9] 

瑪納斯古城遺址歷史文化

瑪納斯古城
瑪納斯,蒙古語意為巡邏者,因古代瑪納斯河沿岸有巡邏士兵而得名,意寓“英雄”。唐朝在瑪納斯設置西海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綏來縣。1954年,改稱瑪納斯縣。瑪河文化、碧玉文化、鳳凰文化,並稱為“瑪納斯三大文化”。截至2013年,瑪納斯縣轄7個鎮、1個鄉、3個民族鄉,總人口28萬,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32個民族。 [6]  [8] 

瑪納斯古城遺址研究價值

瑪納斯古城遺址的發掘對研究瑪納斯縣歷史沿革,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經濟發展、軍事防禦有着重要的意義。 [5] 

瑪納斯古城遺址保護措施

1990年,瑪納斯古城遺址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瑪納斯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瑪納斯古城遺址旅遊信息

瑪納斯古城遺址地理位置

瑪納斯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頭工鄉樓南村。

瑪納斯古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瑪納斯古城遺址,路程約4.6千米,用時約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