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金民歌

鎖定
瑞金民歌是瑞金傳統民歌,融合了瑞金茶文化、燈文化、農耕文化、客家習俗文化等各種文化元素,是贛南東部經社會形態的展現。瑞金民歌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客家語彙,是研究客家先民民俗風情的活化石。
瑞金民歌形式多樣,有山歌、茶歌、燈歌、小調、風俗歌、號子、童謠、紅色歌謠等。詞彙表現為單句式、二句式、三句式,而多句式往往都是單樂段加花重複。
蘇區時期,瑞金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傳承和發展。革命文藝先驅和當地的民間藝人賦予民歌時代內容,創作演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瑞金民歌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客家語彙,是研究客家先民民俗風情的活化石,也是研究蘇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3年,贛南客家民歌(瑞金民歌)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 
中文名
瑞金民歌
別    名
銅缽樵歌
含 義
傳統民歌
興 起
南唐保大十一年
地    址
瑞金
文化元素
茶文化、燈文化、農耕文化、客家習俗文化等
流行地區
贛南東部

瑞金民歌歷史淵源

瑞金民歌,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瑞金建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瑞金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客家民間文化十分豐富,瑞金的先民們砍樵燒畲唱山歌,種茶、採茶唱茶歌,閒時唱小調,喜慶節日唱燈歌、祝讚歌等形式的民歌數不勝數。“或歌窈窕之章,或得池塘之句,或為幽蘭白雪之曲,或詠秋風黃竹之辭,莫不同祖風騷,妙偕言律”。這是對流傳近千年的瑞金民歌最經典的概括。

瑞金民歌演唱方式

據【瑞金明·嘉靖縣誌】記載:古時,瑞金城西北隅的銅缽山常有樵夫高唱山歌,故有“銅缽樵歌”之稱。瑞金傳統民歌,其詞曲韻味獨特、鮮明,她融合了瑞金茶文化、燈文化、農耕文化、客家習俗文化等各種文化元素,是贛南東部經社會形態的展現。
瑞金民歌的演唱方式:一是野外唱山歌、對茶歌,多為獨唱、對唱,邊歌邊舞。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三是原聲態三嗓唱法:假嗓唱高吭山歌;本嗓唱燈歌、小調;細嗓用於室內獨唱。音樂調式,獵及“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但以宮調式和徵調式、羽調式為主。調式交替常見的是商調式和羽調式。詞彙表現為單句式、二句式、三句式,而多句式往往都是單樂段加花重複。
瑞金民歌的節拍多是2/4和4/4拍子,3/4拍子有時與2/4拍子交替形成複合拍子,1/4拍子只用於勞動號子。其曲調旋律流暢,發展平穩,跳躍比較少。旋律都在1—8度之間,四度以上大跳比較少,其旋律優美,很有地方風味。歌詞出自勞動人民之口,説身邊的人,唱身邊的事,即興創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瑞金民歌,有表達熾熱愛情的山歌,謳歌勞動場景的茶歌,喜慶歡快的燈歌,委婉動聽的小調,歌詠淳樸民風的風俗歌、生活吶喊的號子,生動詼諧的童謠,催人奮進的紅色歌謠。

瑞金民歌傳承發展

中央蘇區時期,瑞金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傳承和發展,革命文藝先驅和當地的民間藝人賦予民歌時代內容,創作演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瑞金民歌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客家語彙,是研究客家先民民俗風情的活化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