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理查德·愛德華·泰勒

鎖定
理查德·愛德華·泰勒(Richard Edward Taylor,1929年11月2日-2018年2月22日) [2]  加拿大-美國物理學家。 出生於艾伯塔省梅迪辛哈特。1990年,肯德爾與傑羅姆·弗裏德曼亨利·韋·肯德爾因有關電子在質子和被綁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彈性散射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 
中文名
理查德·愛德華·泰勒
出生日期
1929年11月2日
逝世日期
2018年2月22日
主要成就
1990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查德·愛德華·泰勒人物生平

1929年11月2日,泰勒出生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梅蒂遜哈特市,父親是加拿大人,母親是美國人,祖父母分別是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外祖父母則是挪威移民。
雖然他因為拉丁文不及格而沒有獲得高中學位,但仍然被阿爾伯塔大學錄用,他在那裏攻讀了為期四年的物理學榮譽課程。但在第三年末,他病倒了,被迫住院接受治療,並因此中途放棄該課程。最後,他獲得非榮譽學士學位,之後又獲得碩士學位。泰勒在阿爾伯塔大學的成績一般,他曾申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不過被拒絕了,但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還是錄用了他。
泰勒在斯坦福大學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一直工作到1958年。當時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物理學家邀請他去巴黎,他們正在奧賽建造一個加速器,希望在專業上得到他的幫助。泰勒在那裏待了三年,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幫助他在日後建立了SLAC。
從法國回來後,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了一年,之後又重返斯坦福大學。在那裏,SLAC的建設才剛剛起步。他在斯坦福大學度過了餘生,並一直住在校園裏。 [3] 

理查德·愛德華·泰勒科研成果

泰勒為SLAC配備了兩層樓高的光譜儀。這是一種根據質量、動量和能量來識別粒子和原子的裝置,並且能夠追蹤它們在加速器中的軌跡。SLAC的首次實驗是在彈性散射條件下進行的,但是它們沒有得到新的見解。之後,加速器被用來執行所謂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在該實驗中,用電子轟擊質子和中子,使電子的部分能量轉移到更大的粒子上,有時將它們散射,從而使電子發生偏轉。
在SLAC開展的許多非彈性實驗都是由泰勒領導的,這些實驗在非常大的角度上產生了大量粒子散射,遠比之前預測的要多得多。起初,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得到的結果是不正確的,或者認為此前的解釋是錯誤的,但是這些數據最終得到了證實。電子發生偏轉的數量,以及它們偏轉的寬角度表明質子並非是實心的――它們有自己的內部結構。
20世紀70年代,泰勒繼續在SLAC工作。1978年,他證實了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謝爾登·格拉肖(Sheldon Glashow)和阿卜杜勒·薩拉姆(Abdus Salam)提出的革命性理論,即假設粒子的能量水平極高時,宇宙中四種已知力的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是同一種力(被稱為電弱力)的兩個方面。這一理論非常重要,因為如果被證實,就將為一個長期尋求的統一理論提供重要的基礎,從而能夠解釋宇宙的所有工作原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