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韋·肯德爾

鎖定
亨利·韋·肯德爾(Henry W. Kendall,1926年12月9日-1999年2月15日) [1]  ,美國高能物理學家。1990年,肯德爾與傑羅姆·弗裏德曼、理查德·泰勒因有關電子在質子和被綁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彈性散射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文名
亨利·韋·肯德爾 [1] 
外文名
Henry W. Kendall [1] 
別    名
肯德爾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波士頓 [2] 
出生日期
1926年12月9日 [1] 
逝世日期
1999年2月15日 [1] 
畢業院校
阿默斯特學院 [2] 
麻省理工學院 [2] 
職    業
高能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亨利·韋·肯德爾人物經歷

肯德爾1926年出生于波士頓,他在阿默斯特學院取得數學學位後,於195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內容是由1個電子和正電子形成原子時,測定正電子素能譜的一個極困難的實驗,這一現象剛被他的導師馬丁·頓奇(Martin Deutsch)發現不久。 [2] 

亨利·韋·肯德爾研究方向

在獲得博士獎學金之後,1956年他進入了斯坦福大學的物理系,在那裏他遇到了傑羅姆·弗裏德曼(Jerome Friedman)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他倆成了他長期的科學合作伙伴。
斯坦福大學的直線加速器(SLAC)是1966年建成的,可生產出能量達到20 GeV的電子,達到的高分辨率絕無僅有,為考察質子的內部結構提供了極佳的手段。但該技術離需要產生的感興趣的東西顯然還很遠,已經選擇了很多工具來確定擊碎質子所需要的最高能量,因為那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質子沒有更深層次的亞結構,不過那時候默裏·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和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已經各自獨立地提出了夸克模型,猜測到質子是由3個自旋為-1/2、電荷比質子小的物體所組成。但是當時大多數物理學家看待該模型僅僅是好奇而已,純理論的算法系統非常不願意來描述夸克的物理真實性,仍舊把質子看作像點一樣的結構。 [2] 

亨利·韋·肯德爾主要成就

肯德爾和弗裏德曼、泰勒一起,並領導了一個合作小組建造了一對巨大的磁譜儀,在設計和建造粒子檢出器和電子設備方面,他起了關鍵的作用。研究小組系統地、極仔細地探索了電子-質子的非彈性散射過程,其中大部分是預料到的,只產生了不可預測的極少量無興趣的數據。他們發現的極豐富的數據顯示,質子是由像點一樣的帶電荷的粒子組成的。詹姆斯·比約肯(James Bjorken)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析後認為,這些物體是鬆散地結合在一起的。後來研究小組又指出,它們的自旋是1/2,同時研究小組又把他們的結論和當年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認識作了比較,即用a粒子轟擊物質後產生了大量驚人的反散射的a粒子,表明了原子中存在着像點一樣的硬核。
MIT-SLAC的結果是一個分水嶺,和來自日內瓦的後來的中微子散射數據一起考慮後,他們給出了存在夸克的第一個明顯的證據,為如今最成功的物質基本構成理論,即所謂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提供了基礎。弗裏德曼、肯德爾和泰勒由於這一成果而共享了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 

亨利·韋·肯德爾所獲榮譽

199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