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球體關節人形

鎖定
球體關節人形(英語:Ball-jointeddoll,縮寫:BJD)起源自歐洲,泛指各種擁有球型關節的可動人偶。

球體關節人形創作歷史

出身自卡托維茲的超現實藝術創作者漢斯·貝爾默是製作此類人偶的先鋒。他在1930年代早期遇到了三件事:與美麗的少女表妹相遇、參加演出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人類愛上機器人的悲劇)、還有收到一盒童年時的舊玩具。這三件事加上一具16世紀木製人偶的啓發,他在1934年製作了一具以球體裝置為關節的木製人偶,並且用這個人偶來拍露骨的色情照片。不論是這個人偶的關節原理或是貝勒門對人偶的態度,對日後東亞地區的人形藝術都有深遠的影響。

球體關節人形歷史發展

日本從歐洲學習了關節原理,開始製作球體關節人形。早期都是手工創作,價格高昂。1998年起,日本“造型村”公司開始使用價格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為材,量產名為“Super Dollfie”(SD娃娃)的球體關節人形,帶動了收藏人形的風潮。SD娃娃的出現刺激了市場,特別是在韓國,最早成立的韓國公司為HAPPYDOLL、LUTS、DOD和ANGELREGION,而在2003年香港出現了一間單以球體關節人形時裝設計公司DollHeart。自2003年後,出現了許多製作球體關節人形的廠商。2005年以來,中國亦有玩具廠商開始投入生產此類人形的行列。
隨着收藏風潮的興盛,球體關節人形逐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且頻繁地出現於許多的影視作品當中。例如在2004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便是以球體關節人形為題材。其導演押井守亦為紀念動畫電影的上映,特於東京舉辦了球體關節人形的展覽。而同年於韓國上映的恐怖片人形師》,則反映了部分人類對於球體關節人形這類具高擬人程度實體的恐懼感。關節人形的愛好者漸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社羣。在2006年,時裝設計公司DollHeart舉辦了兩岸三地的第一個單以球體關節人形為題材展覽Dollism Plus。

球體關節人形現代發展

現今,球體關節人形除了個人收藏以外,在實務方面的運用,亦活躍於設計界,因人形的姿態變化豐富,加上普遍關節皆可替換的緣故,因此適合繪畫、髮型、服裝或彩妝等須講究美觀與形象的藝術領域(不過由於價格昂貴,所以通常都是作為高級設計師的私人運用,不易於公開場合中看到)。

球體關節人形製作標準

球體關節人形體型標準,細節精緻,由於關鍵部位裝有球型的關節,使人形能夠做出許多接近於真人的姿勢。而石膏陶瓷木材塑膠等材料皆可以用來製作人形。因為人形的造價不斐,故收藏者多以成人為主。球體關節人形主要由東亞國家和地區生產(依發展時序,如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