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地控制單元

鎖定
水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通常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對全廠設備進行集中控制的部分,稱之為廠級或廠站級監控系統;另一部分是位於水輪發電機層、開關站等設備附近的控制部分,稱為現地控制系統
根據現地控制單元的功能,現地控制單元一般應由數據採集處理裝置、信息顯示裝置、順序控制裝置與過程控制裝置組成。 [1] 
中文名
現地控制單元
外文名
LCU

目錄

現地控制單元簡介

現地控制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現地控制單元LCU(LocalControlUnit),在早期曾採用過與電網調度遠程終端RTU(RemoteTerminalUnit)同樣的名稱,考慮到LCU的含義更確切,自1991年“現地控制單元學術會議“之後,基本上統一稱之為LCU。

現地控制單元主要辦法

在水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中LCU直接與電廠的生產過程接口,是系統中最具面向對象分佈特徵的控制設備。現地控制單元的控制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電廠發電設備,主要有水輪機、發電機、輔機、變壓器等;
(2)開關站,主要有母線、斷路器、隔離開關、接地刀閘等;
(3)公用設備,主要有廠用電系統、油系統、水系統、直流系統等;
(4)閘門,主要有進水口閘門、泄洪閘門等。
LCU一般佈置在電站生產設備附近,就地對被控對象的運行工況進行實時監視和控制,是電站計算機監控系統的較底層控制部分。原始數據在此進行採集和預處理,各種控制調節命令都通過它發出和完成控制閉環,它是整個監控系統中很重要、對可靠性要求很高的控制設備。用於水電廠的LCU按監控對象和安裝的位置可分為機組LCU、公用LCU、開關站LCU等。而按照LCU本身的結構和配置來分,則可以分為單板機——線型結構的LCU、以可編程控制器(PLC)為基礎的LCU、智能現地控制器等三種。第一種LCU多為水電廠自動化初期的產品,目前已基本不再在新系統中採用。另外尚有極少數的小型水電廠採用基於工業PC機(又稱工控機IPC)的控制系統,下面僅討論處於主流地位的PLC和智能現地控制器(最近幾年尚有稱為PCC(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AC(ProgrammableAutomationController)的產品,應該也可以歸類其中)。
2.1可編程控制器(PLC
PLC的定義有許多種。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對PLC的定義是:可編程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應用而設計的。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貯器,用於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 , 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並通過數字的、模擬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有關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最初,由於美國汽車工業的需要而產生了可以説是原始的PLC。雖然PLC問世時間不算太長,但是隨着微處理器的出現,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和數據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PLC的應用和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 早期的PLC(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早期的PLC一般稱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2) 中期的PLC(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後期): 在70年代開始採用微處理器作為PLC的中央處理單元(CPU)。 這樣,使PLC得功能大大增強。在軟件方面,在原有的邏輯運算、定時、計數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算術運算、數據處理數據通訊、自診斷等功能。在硬件方面,開發了模擬量模塊、遠程I/O模塊以及各種特殊功能模塊,使PLC的應用範圍得以迅速擴大到需要自動控制的很多行業。
(3) 近期的PLC(80年代中、後期至今) 進入80年代中、後期,由於微處理器硬件製造技術迅速發展,同時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使得各PLC生產廠家可以採用更高檔次的微處理器。為了進一步提高PLC的處理速度,很多製造廠商還研製開發了專用邏輯處理芯片。後來PLC還融入了Ethernet、Web Server等技術,提供了功能豐富的配套軟件,使廣大用户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的數據採集處理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接口和網絡通信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漸進入過程控制領域,與部分工業控制設備相結合後在某些應用上逐漸取代了在過程控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由於PLC具有通用性強、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編程簡單、適應面廣等特點,使它在工業自動化控制特別是順序控制中的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我國將PLC應用於水電廠生產設備的監控始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PLC一般按照工業使用環境的標準進行設計,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編程簡單實用、接插性能好很快被電站用户和系統集成商接受,得到了較好的應用。目前在我國水電廠使用較廣泛的PLC有:GE Fanuc公司的GE Fanuc 90系列,德國Siemens公司的S5、S7系列,法國Schneider公司的Modicon Premium、Atrium 和Quantum,美國Rockwell公司 PLC5、Control Logix,日本OMRON公司的SU-5、SU-6、SU-8,日本MITSUBISHI公司的FX2系列等。由於各種PLC的設計原理差異較大,產品的功能、性能以及可以構成現地系統的規模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説,根據不同電站在安全性能(包括可靠性、可維護性等)、應用功能、控制規模、系統結構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還是可以找到合適的PLC的。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電站的自動化系統都是採用PLC構成現地控制部分的,通過合理的配置和搭配,它們基本上都能在 系統中擔負起相應責任,完成相應的功能。
PLC作為一種通用的自動化裝置,並非是為水電廠自動化而專門設計的,在水電自動化這一有着特殊要求的行業應用中不可避免地也會有一些不適合的地方,現列出以下幾點:
(1) PLC以“掃描”的方式工作,不能滿足事件分辨率和系統時鐘同步的要求。水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都是多機系統,為了保證事件分辨率除了PLC本身應具有一定的事件響應能力和高精度時鐘外,還要求整個系統內各部分主要設備之間的時鐘綜合精度也必須保證在毫秒級以內。而以PLC為基礎的現地控制裝置如果不採取特殊措施,就無法保證水電廠安全運行對事件分辨率和系統時鐘同步的要求。
(2) 通用型PLC的起源主要針對機械加工行業,以後逐步擴展到各行各業。現在的PLC雖然具有較強的自診斷功能,但對於輸入、輸出部分,它只自診斷到模件級。這對於我國電力生產這樣一個強調“安全第一”的行業來説,有一定的欠缺,往往需要另加特殊的安全措施。
(3) 通用型PLC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浪湧抑制能力,基本上可以適合大部分行業應用。但對於水電廠自動化系統來講,由於設備工作環境的特殊性,通用型PLC的浪湧抑制能力與技術規範所要求的三級浪湧抑制能力還有一些差距。
2.2 智能現地控制器
在我國水電廠自動化系統中應用較多的另一類現地控制單元應該就是智能現地控制器,如ABB公司AC450,南瑞集團的SJ-600系列,Elin公司的SAT1703等。
其中AC450是ABB公司生產的適用於工業環境的Advant Controller系列現地控制單元中的一種,主要應用於其它行業的DCS中。它包括了以Motorola 68040為主處理器的CPU模件和I/O、MasterBus等多種可選的模件,支持集中的I/O和分佈式I/O,可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採用不同的模件來構成適用的現地子系統。
SAT1703是奧地利Elin公司生產的多處理器系統,它包括3個裝有不同接口處理器的子系統AK1703、AME1703和AM1703。每個子系統由主處理器、接口模板(模塊)、通信模塊等構成,能實現數據處理、控制和通信功能,在LCU內部採用SMI(Serial Module Interconnector)進行通信。SAT1703現地控制單元採用OS/2操作系統,運行的控制軟件為ToolBox。
SJ-600系列是國電自動化研究院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為在惡劣工業環境下運行而生產的國產智能分佈式現地控制單元,由主控模件、智能I/O模件、電源模件以及連接各模件與主控模件的現場總線網組成。已在全國數十個大中型水電廠可靠地運行。SJ-600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 其中,主控模件採用符合IEEE1996.1的嵌入式模塊標準PC104,具有可靠性高、現場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使用低功耗嵌入式CPU,可選CPU型號從486至Pentium系列。
(2) 32位智能I/O模件。所有模件採用32位嵌入式CPU,該CPU專門為嵌入式控制而設計,軟件上採用板級實時操作系統和統一的程序代碼,只是按模件的不同而運行相應的任務。採用了大規模可編程邏輯芯片(EPLD)及Flash存儲器,簡化了系統設計,提高了可靠性。智能化的I/O模件除了可獨立完成數據採集和預處理,還具備很強的自診斷功能,提供了可靠的控制安全性和方便的故障定位能力。
(3) 具有現場總線網絡的體系結構,系統採用兩層網絡結構,第一層是廠級控制網,連接LCU和廠級計算機,構成分佈式計算機監控系統;第二層是I/O總線網絡,連接主控模件和智能I/O模件(現地或遠程),構成分佈式現地控制子系統。所有I/O模件均配備兩個現場總線網絡接口,這些模件都可以分散佈置,形成高可靠性的分佈式冗餘系統
(4) LCU直接連接高速網。網絡已成為計算機監控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電站控制策略和運行方式。以前現地控制器多是使用專用網絡與上位機系統進行連接,而不是符合開放性標準的網絡。如AC450採用MB300網絡與上位機系統連接,而與採用TCP/IP協議的系統連接只能通過專用模件以VIP的方式進行受限制的數據傳輸。
(5) 提供了直接的GPS同步時鐘接口,無需編程和設置。GPS對時可直達模件級,滿足了對時鐘有特殊要求的場合,如SOE等。
(6) 提供基於IEC61131-3標準的控制語言,在保留了梯形圖、結構文本、指令表等編程語言的基礎上,開發了採用“所見即所得”技術設計的可視化流程圖編程語言。支持控制流程的在線調試和回放,非常適合複雜的控制流程的生成和維護。
(7) 針對水電廠自動化專業應用開發的專用功能模塊。
3. LCU的發展趨勢
在全球計算機工業控制領域圍繞着計算機和控制系統硬件/軟件、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同時,我國水電自動化領域的技術也不斷取得長足的發展。隨着全國水電廠”無人值班”(少人值守)工作的推進,以及多個單機容量700MW的特大型水電廠的建設,要求水電廠自動化系統及其自動控制裝置應具備高度可靠性、自治性、開放性,發展成為一個集計算機、控制、通信、網絡、電力電子等新技術為一體的綜合系統,LCU應具備完備可靠的硬件結構,開放的軟硬件平台和強大的應用系統。完成對電廠生產設備有效的安全監控和經濟運行。
PLC和智能現地控制器都在朝着適應新的應用需求的方向發展,如PLC根據傳統PLC的不足,開發新的功能模件或者結合PLC技術和IPC技術開發出相當於智能現地控制器的新產品。Schneider公司開發了ERT模件,GE公司融入了第三方的產品以滿足水電自動化對SOE的要求,GE Fanuc 2003年推出了新產品PACSystem,分別為90-70的升級產品RX7i和90-30的升級產品RX3i兩個系列。與以前的GE PLC相比,最主要的是CPU部分徹底更換了。RX7i系列仍然採用VME64總線機架方式安裝,CPU採用Intel PIII-700處理器,集成2個10/100M自適應以太網卡,不需要另配以太網模件。主機架採用新型17槽VME機架,而擴展機架、I/O模塊、Genius網絡仍採用原90-70產品。從而使其在兼容以前產品的同時,性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可以看出自動化設備生產商都在不斷努力開發新的產品,但有些改進並不是針對水電自動化這個有一定特殊性的行業的,對水電自動化來説重要的幾點是:
(1) CPU模件宜採用符合IEEE1996.1的嵌入式模塊標準的低功耗CPU,或符合工業環境使用的通用型低功耗CPU。運行實時多任務的操作系統,以利於提高現地控制單元對實時事件的即時響應和處理能力,方便增加、集成水電行業的專用模塊和特殊需求的功能。傳統的PLC由於受其運行模式的限制,在測點數量大量增加、邏輯任務處理量或任務數增加的時候,會對運行處理週期產生較大影響;對現場的實時事件的響應也不夠即時。這對實現大容量特別是單機容量700MW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高質量現地實時監控有着一定的欠缺。
(2) 採用智能化的I/O模件,它除了可獨立完成數據採集和預處理,方便分散佈置,還可具備很強的自診斷功能,提供了可靠的控制安全性和方便的故障定位能力。
(3) 標準化的網絡連接,這裏包括現場總線網和常用的以太網。LCU往往通過現場總線(常用的有CAN、ProfiBus-DP等)向下連接着各種智能儀表、智能傳感器和分級監控的子系統(如大型機組的温度、水系統等),通過高速網絡(TCP/IP、工業以太網)連接廠級計算機監控系統
。所以LCU必須遵循嚴格的國際開放標準(如IEC 61158等),對這兩種網絡提供有效的支持,提高現場不同廠家設備的組網能力、方便性和可維護性。
(4) 提供對SOE既方便又有良好性價比的支持,提高現場事件信號分辨率,以滿足水電廠“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模式下對故障的產生原因進行準確分析的需求。目前大部分傳統PLC對此需求還有所欠缺。
(5)提高控制安全性,應在LCU軟硬件故障或異常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錯誤的控制信號輸出。否則,就會造成電廠生產設備損壞,甚至會造成電力系統事故。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一般LCU對此尚無足夠的重視。
(6) 網絡安全性,隨着對通過Ethernet進行數據交換的需求日益提高,很多LCU廠家已經提供或正在開發LCU的Ethernet模件或者在LCU中內嵌Ethernet功能和Web服務。無論外掛或內嵌式的Ethernet功能和Web支持都為應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用户得到應用便利的同時也受到網絡安全的極大危險。攻擊、入侵、病毒等都可能對控制系統造成致命的危害,所以,必須按照國家相關部委關於“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的規定認真執行。
(7) 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由於水電廠的特殊應用環境,要求LCU應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抗浪湧能力和一定的抗振動能力。可以按要求組成冗餘的熱備系統,確保在監控系統中,無論是不相同的單部件故障還是主機和備機的切換都不會對控制造成影響。部分廠家的LCU還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或指標太低。
(8) 提高易用性,這也是用户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南瑞自控公司的SJ-600提供了功能強大的可視化交換式組態工具軟件MBPro,可以幫助用户方便的進行生產控制應用的生成、調試和維護。Schneider公司的也提供了支持Modicon Premium、Atrium 和Quantum PLC系列產品完全重新設計的自動化軟件Unity。其他LCU廠家也提供了或正在開發不同功能的非常有用工具軟件,用户在使用LCU方面將越來越方便。
現在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在各LCU生產廠家全面透徹地理解我國水電自動化領域對LCU的真正需求以後,都會認真的進行新產品開發。無論PLC、智能現地控制器,還是PCC、PAC儘管它們在硬件結構、系統構成、工作原理、系統軟件、應用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差異,它們都可能在廣泛的水電自動化應用中找到不同的定位(如一些LCU可以在要求比較低的小水電中得到應用)。但是,要在大型、超大型電站得到很好的應用,則必須結合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通信技術、工業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不斷進行LCU軟硬件的技術更新。在未來幾年內,對標準化、安全性、可靠性、開放性、可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的要求將是水電用户至為關心的自動化產品的重要特徵。我們相信自動化產品生產商在最近幾年將會推出更多適合各領域個性化應用的控制器及新的功能,以滿足不同用户廣泛和不斷增長的需求。
參考資料
  • 1.    陳啓卷,李延頻.水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