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姬團扇圖

鎖定
《班姬團扇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 
畫中班姬手拈紈扇,獨自在棕櫚樹下悄然而立。儘管畫的是明眸粉頰、姿容秀麗,神情卻悵然若有所思。庭前,點綴着一株花蕊綻放的蜀葵,畫家應是想藉此來暗示時序已屬夏末秋涼的季節。
中文名
班姬團扇圖
作    者
唐寅
創作年代
明代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150.4釐米,橫63.6釐米
文物原屬
故宮舊藏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紙本

班姬團扇圖畫作內容

圖中描繪玉立一高髻簪花的女子——即班姬(應為班昭)右手持扇緊貼右臂,頭部微仰,雙目有神,若有所思,體態勻稱,舉止安詳,頭部勾勒精工,暈染勻稱,昆得十分華貴。款署“吳郡唐寅”另有祝允明、文徵明、王谷祥三人,各題七言絕詩一首 [1] 

班姬團扇圖創作背景

本畫題簽作《班姬團扇》,與史實所載並不相符,應系後人誤植。本畫中真正的女主角班婕妤(約西元前48-6),乃是班昭的祖姑。由於自幼即工詩、善賦,漢成帝時(西元前33-前7在位),被選入宮掖,初封為少使,未幾又晉升成婕妤。她雖然深受皇帝鍾愛,但始終能夠矜重自持,絕不恃寵而驕。“婕妤辭輦”的故事,不僅為當世所稱頌,且頻頻為後代畫家引為禮儀教化的絕佳典範。
成帝晚年寵幸趙飛燕(西元前43-1)姊妹,逐漸冷落班婕妤。班婕妤為了遠離內廷的內鬥,索性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皇太后。幽居期間,先後寫了《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行》,暗喻自己淒涼孤寂的晚景,因文辭哀婉動人,而得以代代流傳。
唐寅原是戀戀紅塵裏的有情種子,素來就擅長圖寫女性形象。本幅援引文學作品入畫,透過人物與景境的巧妙配搭,具體呈現了畫中人的感情和際遇。這份深刻、動人的描寫力,無疑已讓觀者超邁了時空的隔阻,共感於漢代美人的滄桑與情痴。
寫班婕妤閉扇詞意:按班婕妤為漢班況女,賢而長於詩歌,極蒙成帝寵幸,後見炻於趙飛燕,遭譖,退居長信宮侍奉太后,作怨歌行,以秋扇自況,歌詞曰:“新裂齊紈素,皎沽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策笥中,恩情中道絕。”標題班姬團扇 [1] 
在《班姬團扇圖》裏,畫先於詩。唐伯虎品性風流,又善畫美人,他的美人畫總會帶上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班姬團扇圖》就是這類“纖妍豔治”風格的作品,着力描繪年輕女子的嬌美豔麗。 [2] 

班姬團扇圖藝術鑑賞

此圖中玉立一高髻簪花的女子——即班姬(應為班昭)右手持扇緊貼右臂,頭部微仰,雙目有神,若有所思,體態勻稱,舉止安詳,頭部勾勒精工,暈染勻稱,昆得十分華貴。畫臉、手和胸的部位,用筆圓細流麗,而披肩、衣裙、腰帶,多剛方折之筆。這種方圓兼施的筆法,增強了班姬的輕移蓮步的動態美。人物的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敷剛淡朱色,而披肩和棕樹葉及下面花葉子卻用淺淡的藍色,兩色相襯,更襯托其主人翁猶如煙中美玉:背景僅畫有二三棵棕樹和一棵花枝,畫家以背景極簡括的處理方法,從而起到了突出畫中主人公的形象 [1] 

班姬團扇圖作者介紹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明代畫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代四大家(吳門四家)。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從小聰明好學,詩文書畫,無一不精。29歲時,他考中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第一名解元,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會試中,因好友科舉舞弊案的牽連,被捕入獄,從此功名斷絕。出獄後,唐伯虎性情大變,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終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等。他的山水畫師法周臣、李唐、劉松年,風格秀逸清俊,筆墨細秀,佈局疏朗。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多以仕女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色彩或豔麗或清雅,線條清細,體態優美。花鳥畫灑脱隨意,格調秀逸,長於水墨寫意。傳世畫作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秋風紈扇圖》等。 [3] 
參考資料
  • 1.    蔣文光.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396頁
  • 2.    吳雪杉.畫與詩:讀唐伯虎《班姬團扇圖》[J].美術嚮導,2014,(第4期).
  • 3.    夢華主編,圖解國學知識 全新圖解版 暢銷升級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4,第6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