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圖斯坦制度

鎖定
班圖斯坦制度又稱黑人家園制度。是南非政權為推行種族隔離政策對南非班圖人實行政治上徹底“分離”的制度。 [1] 
中文名
班圖斯坦制度
含    義
南非政權為推行種族隔離政策
發佈時間
1959年
別    稱
黑人家園制度

目錄

班圖斯坦制度由來

地圖 地圖
班圖斯坦制度是南非土著保留地制度的發展。保留地制度原是19世紀中葉以後英布殖民者大規模掠奪非洲人土地的產物,它將非洲人保留土地的範圍限制到最小程度,而把保留地以外的大片土地任由白人霸佔,因而形成了極不合理的土地佔有狀況:佔南非人口71%的黑人僅佔有全國土地的12.7%,占人口16%的白人卻佔有全國土地的87.3%。
非洲人的保留地極其零散,有近300塊,總面積約1700萬公頃。大多是貧瘠缺水的劣地,僅能養活保留地內1/4人口,因此有一半以上黑人一直居住在保留地以外的白人地區,成為白人資本家和農場主的廉價勞動力。白人政府通過一批當地酋長統治保留地,發佈行政命令,徵收人頭税,徵調差役。

班圖斯坦制度實施

種族隔離始末
種族隔離始末(3張)
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非黑人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白人統治集團開始改變統治非洲人的方式。他們制訂了一套班圖斯坦制度(後來改稱黑人家園制度),逐步實現白人與黑人的政治分離,以便由白人永遠霸佔87%以上的南非國土,並有效控制其餘12.7%的前土著保留地;造成黑人已在“自己國土”上管理自己的假象。 [2] 
1948年南非D.F.馬蘭的國民黨政府執政,頒佈了一系列實行種族隔離和鎮壓人民反抗的法律;1951年制定了第一項實行班圖斯坦制度的法案-班圖權力法,法令規定:對黑人實行按部落分治的原則;建立由白人政府任命的部落酋長掌權的三級立法、行政機構。第一步首先實行部落自治, 在近 300個保留地建立632個部落自治機構。

班圖斯坦制度發展

1959年南非政府頒發班圖自治法,計劃把632個部落自治機構,按所屬族別,拼湊成8個班圖斯坦自治區(後增加到10個),在班圖斯坦自治區內分別設立南非政府一手操縱的立法會議和自治政府。原保留地改稱班圖斯坦(黑人家園)。1964年,3塊互不相連的特蘭斯凱保留地經過南非政府規定的立法程序,變成為班圖斯坦,建立了自治政府。到1976年,南非政府設立了特蘭斯凱博普塔茨瓦納誇祖盧、萊博瓦、西斯凱、加贊庫魯、文達、斯瓦士、巴索陀誇誇、南恩得貝萊10個“班圖斯坦”,各自成立自治政府。1970年南非政府通過了班圖斯坦國籍權利法,強行規定所有住在白人地區的南非黑人都必須從屬於一個班圖斯坦,並取得其“國籍”,以便取消所有南非黑人的南非國籍。
70年代末,南非黑人羣眾運動蓬勃發展,提出爭取多數人統治的口號。在這種形勢下,白人政府加速推進班圖斯坦“獨立”的進程。1976年10月,南非政府宣佈特蘭斯凱獨立。其後,又宣佈博普塔茨瓦納(1977年12月)、文達(1979年 9月)和西斯凱(1981年12月)獨立。其餘6個班圖斯坦改稱“未獨立黑人國家”,也將陸續宣告“獨立”而分離出去。根據南非政府制訂的“各國”憲法,已宣佈獨立的班圖斯坦的公民將喪失南非國籍,屬於各班圖斯坦“國籍”的城鎮(白人地區)黑人將成為外國人,他們將失去在南非的一切權利。
已經宣佈“獨立”的班圖斯坦國,其政治、軍事、司法和外交事務仍受南非政府嚴格控制;多半議員由南非當局指定,官員也由其培訓和任命;大部分預算由南非提供。班圖斯坦境內土地狹小貧瘠,農業落後,工業薄弱,“獨立”後在經濟和政治上都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

班圖斯坦制度主要影響

南非政府的這種作法,激化了種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遭到黑人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加劇了南非的政治危機,也影響了南非經濟的發展。1978年博塔政府上台後不得不大力修補班圖斯坦政策。80年代初,南非當局進行“改革”,1983年 9月通過了新的南非共和國憲法,讓有色人和白人分享權力,但廣大黑人的政治權利仍被剝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