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安窯

鎖定
同安窯,唐代瓷窯。在福建同安縣。同安窯青瓷窯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縣(現屬廈門市同安區)的汀溪水庫首次發現的,窯址包括許坑窯、新民窯等等。同安窯青瓷傳到日本後,受到日本茶湯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睞,故日本學者把同安青瓷譽稱為“珠光青瓷”。
中文名
同安窯
外文名
tongan kiln
別    名
珠光青瓷
年    代
唐代
地    址
福建同安
首次發現時間
1956年

同安窯特點介紹

同安窯產品釉色

同安窯青瓷產品釉色以淡褐黃釉為主,其次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缽等。胎體灰白或白色。裝飾使用刻、劃、印等技術。常見的紋飾有卷草紋、篦點紋、菊瓣紋、蓮瓣紋等,印有雙魚或屈前肢的小鹿圖案,其燒造年代為南宋至元代。

同安窯查資料

根據調查資料表明,宋元時代生產類似同安青瓷的窯場,有浦城窯、建陽窯、南平窯、莆田窯、仙遊窯、南安窯、惠安窯、安溪窯、廈門窯和漳浦窯等,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瓷生產體系,即同安窯系統青瓷。

同安窯工藝

同安窯生產工藝

同安窯系青瓷生產工藝,主要受到浙江龍泉窯的影響,同時地方色彩也很濃厚,而各窯的特點雖然不同,但產品的工藝特徵卻是大同小異的,其胎骨呈灰白、淺灰乃至青灰色,質地比較堅硬,釉層較薄,一般玻璃質感較強,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有的厚薄不勻或釉水垂流,釉面開細小冰裂紋,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黃、黃綠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綠瑩潤的釉層略厚,瑩潤如粉青、梅子青的一類。日本柔道專家最推崇類似枇杷的青黃色。閩北產品較暗渾些,沿海產品較淺顯此。

同安窯區別介紹

釉汁通常是一次施成,也有二道工序的,器物上普遍施釉,或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胎。這些特徵形成與龍泉青瓷的明顯區別。

同安窯種類

同安窯成品種類

同安青瓷產品,以碗為大宗,盤、碟、洗類次之,還有瓶、爐、罐、杯等類。器物造型樸實厚重,多口薄底厚,底部不甚規整。挖足比較草率,旋坯痕跡明顯。

同安窯裝飾方法

同安窯青瓷裝飾方法有印花、刻花,劃花等幾種。以劃花為主,印花、刻花為輔,這些方法往往一器並用,尤其是篦劃紋自然,流暢,成為同安青瓷最普遍也是具有特徵性的主要紋飾之一。其紋飾有篦劃紋、篦點紋、蓮花紋、菊花紋、刻劃紋、花草紋及動物紋等。

同安窯燒製方法

同安窯使用方法

同安青瓷的燒造方法有正燒法、復燒法、疊燒法等幾種,疊燒法比較多采用,提高了瓷器的質量,正燒法也很常見,保證了瓷器的質量。

同安窯海運關係

同安青瓷興燒的原因,除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北方瓷工的南移,豐富的瓷土與木材資源,水運發達外,更重要的是與當時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發達有着密切的關係。

同安窯發展

同安窯綜述

北宋中期至元末,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元代,更是登封造極,號稱“世界第一大港”。由於宋政府實行開放改策,更由於泉州、杭州等地貴族雲集,成為消費奢侈的淵藪,還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絲、瓷等手工藝品,源源不斷地從這裏運到海外。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同安青瓷借鑑於龍泉瓷青瓷的優點,並結合自身的特點,終於燒成了有閩南地方特色的優良的青瓷,所以同安青瓷和龍泉青瓷的外銷有着密切的關係。

同安窯文物簡介

宋元時期的同安青瓷大多是從泉州港運往海外去的。泉州港宋代沉船中就有同安青瓷碗的發現,如出於第十一艙的一種碗,青黃色釉,碗的外底部無釉,碗內刻劃篦紋和蓮續孤線紋,造型頗美觀。
在日本鎌倉海岸就發現了大量鎌倉時代的同安青瓷碗等,在日本唐津山麓遺址中,同安青瓷出土最多。還有太宰府附近、福岡灣底以及福山草户莊等地的鎌倉時代遺址,也都有出土,這充分説明同安窯青瓷系統的瓷器在日本鎌倉時代即我國南宋時代曾大量運銷到日本。

同安窯興燒年代

同安青瓷是福建青瓷頗有説服力的代表作,它興燒於宋元的多年間,產品運銷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應和龍泉窯青瓷、德化窯白瓷、建窯黑瓷一樣,在我國陶瓷文化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1] 
1956年春,修建同安汀溪水庫發現大量古瓷片。1956年冬故宮博物院陳萬里調查確認珠光青瓷古窯址就是汀溪窯。 [2]  1950年到2002年間共進行了七次考古調查。1998年洪樹德初次探訪汀溪窯址,受到很大震動,決定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結合傳統古法對珠光青瓷進行恢復性燒製。 [3]  洪樹德研究了上千片古代殘片,歷經二十載,三代人的近萬次燒製,終於在2011年復燒出珠光青瓷,申請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