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靜如

(中國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民族研究專家,1936年“儒蓮獎”得主)

鎖定
王靜如(1903~1990)初名振宇,號淨之,筆名菲烈。 [6]  河北省深澤縣人。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民族研究專家。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後赴法、英、德等國學習、研究語言學、中亞史語學、印歐語比較語言學及漢學等。回國後歷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法大學教授,燕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和中國大學文學院研究院導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中國民族研究學會常務委員,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和北京市語言學會顧問等。1936年,王靜如獲得“儒蓮獎”。
概述圖片來源: [1] 
中文名
王靜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90年10月2日 [10]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研究院
出生地
河北省深澤縣
性    別

王靜如人物經歷

王靜如於1927年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隨趙元任、陳寅恪二位大師學習“比較語言學”,即“比較語文學”(Comparative Philology)的方法,這是當年傅斯年所倡導的“歷史語言研究”的重要學科之一,遵循的是當時歐洲建構印歐語系之比較語文學家們的學術傳統。 [4] 
1929年春,“北平圖書館”購得一批來自寧夏的九十餘卷西夏文經卷,王靜如受委託在陳寅恪的指導之下,開始整理和研究這批珍貴的西夏文文獻,並於1932—1933年間連續出版《西夏研究》(一、二、三輯),發表了他譯註、考釋西夏文《大孔雀明王經》《大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佛典的學術成果。他的這些研究“雖其中或仍有俟他日之補訂者,要已足開風氣之先,而示國人以治國語之正軌,洵可稱近日吾國學術界之重要著述矣”。無疑,王靜如的《西夏研究》當年是領先國際西夏學界的重頭產品,是世界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重大成就。 [4] 
1936年,《西夏研究》獲得了國際漢學最高成就獎——儒蓮獎,王靜如成為獲得這個獎項的第一位中國學者,取得了他的老師們都未曾獲得過的世界性的學術殊榮。 [4] 
1936年回國至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法大學教授,其間還曾任燕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和中國大學文學院導師。建國初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1955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1958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 [5]  於1943年在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演講《二十世紀之法國漢學及其對於中國學術之影響》,重點介紹了葛蘭言的學術方法。 [8]  於60年代初期年過花甲,仍殫精竭慮,深入探究西夏奧秘,並招收第一名西夏文專業研究生。 [9] 
1964年與其他學者一道考察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區分和確定大批西夏時期的洞窟,使敦煌石窟的斷代與分期面貌大大改觀,從而明確了西夏在敦煌的地位以及西夏學與敦煌學的關係。 [6] 

王靜如研究成果

王靜如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西夏語言文字的研究方面。《西夏研究》(第1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單刊甲種之8)、《西夏研究》 [2]  (第2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單刊甲種之11)、《西夏研究》(第3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單刊甲種之13)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這3部書對西夏語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與論述,對西夏語音中的尾鼻音和濁輔音、鼻冠音等作出了科學論斷;系統研究並詳細論述了西夏文的佛經雕版;逐字對譯了4部西夏文佛經,並列有漢、藏兩種文字對照;反駁了美國學者的學説,評述了蘇聯學者的觀點。這3部書曾於1936年獲得法國院士會授予的東方學“茹蓮(S.Julien)獎金”,他也被推薦為法國巴黎語言學會會員。他是中國個人獲得此獎金的第一個人。該書極富學術價值,深得國內外學者的一致稱讚,是從事西夏研究的必備參考書。
此外,在《西夏研究》出版之前他就撰寫了《西夏文漢藏譯音釋略》(史語所集刊,1930年第2本第2分)一文。後來又有《西夏文木活字版佛經與銅牌》(《文物》1972年第11期)、《保定出土的西夏文石幢》(合作,《考古學報》1977年第1期)兩篇論文。這是利用新發現的西夏文物對西夏語文的研究,使西夏語文的研究更上了一層樓。他還對我國古代和現代的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回紇、蒙古、土家、達斡爾等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研究並發表了一些論著。《遼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國字哀冊初釋》(《史語所集刊》1933年第3本第4分)、《契丹國字再釋》(《史語所集刊》1935年第5本第4分)為契丹文研究的創始之作。《興隆出土金代契丹文墓誌銘解》(《考古》1973年第5期)則使契丹文的研究在新材料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成為用契丹小字譯漢語的一把鑰匙。《突厥文回紇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碑譯釋》(《輔仁學志》1938年第7卷第1、2期合刊)一文,開始了用突厥文研究回紇歷史的先聲。《女真文晏台進士題名碑文初釋》(《史學集刊》1937年第3期)則開創了用滿洲文解釋女真文的先聲。《論吐火羅及吐火羅語》(《中德學志》1943年第5卷第1、2期合刊)等文論證了“吐火羅語”實際上就是“焉耆語”和“龜茲語”,並已成為定論。在古漢語音韻方面,《論開合口》(《燕京學報》1941年第29期)、《論古漢語之齶介音》(《燕京學報》1948年第35期)是他在這方面的兩篇重要的代表作。其中肯定了高本漢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方面的成績,但對某些觀點表示懷疑並提出了自己的新見。以豐富充足的論據和堅實的理論基礎糾正了高本漢理論中的謬誤之處,促進了音韻學研究的發展。
王靜如將法國漢學分為三期,興隆期用語文考據法,儒蓮為代表;大成期為史語方法(含考古、語言、宗教、民族、藝術及科學等輔助學科),沙畹創始,伯希和走到顛峯。發揚期以史語方法加社會學方法,葛蘭言獨放異彩。 [8] 

王靜如著述

另有譯著《中國古音(切韻)之系統及其演變》([瑞典]高本漢著,《史語所集刊》1937年第2本第2分)。目前,《西夏研究》(第4輯)(合作,其中主要討論了西夏文的音系和文法)已寫完,《西夏研究》(第5輯)正在準備過程中。《西夏文字典》(60多萬字)的編纂工作已經過多年,現已接近尾聲。

王靜如榮譽獎項

1936年,王靜如獲得“儒蓮獎”。 [3] 

王靜如家庭

幼子:王龍友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