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雷震

(中國人民解放軍包頭軍分區原司令員)

鎖定
王雷震(1898~1983),字雨辰,山西省稷山縣城關東街人,王冰清長子。幼讀私塾、高小,稍大升運城省立中學,中途輟學任小學教師。1916年稷山丙辰農民起義失敗,其父被殺,王雷震含憤於1919年考入山西陸軍學兵團(後改稱斌業中學),並攻讀機械及軍事理論專門課程,學習六年。畢業後,在傅作義部隊戎馬生活大半生,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連、營、團、師長、教育長、副軍長(陸軍中將)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和一系列重要的抗日戰役。 [2]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綏遠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包頭軍分區司令員、包頭警備區司令員兼包頭市市長等職。1983年病逝於北京。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致悼詞,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3] 
中文名
王雷震
別    名
雨辰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省稷山縣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83年
畢業院校
山西陸軍學兵團
出生地
城關東街

王雷震人物簡介

王雷震,1898年出生於山西稷山山西陸軍學兵團第二期步兵科畢業。 [1]  1919年入山西陸軍學兵團。後在傅作義部隊工作,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教育長,35軍副軍長,陸軍中將。大革命期間,參加了北伐戰爭。1931年,日軍侵犯華北,古都北平形勢危急,以35軍上校副官長職,隨軍長傅作義參加長城保衞戰,負責作戰聯絡通信及後勤保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率部英勇抗敵,浴血奮戰。8年抗戰期間,先後以團長、師長、副軍長職,轉戰晉綏,屢敗日軍。率部參加綏東抗戰,為奪取百靈廟戰役大捷立下戰功。率部參加大同、平型關、忻口、太原、綏南、綏西等重大戰役,重創敵寇。率部參加五原戰役,獲大捷,收復五原城。1949年參加綏遠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雷震歷任包頭軍分區司令員,包頭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包頭市市長,蒙綏陝壩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綏遠軍區司令部高級參謀。1954年,轉業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參事室。195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擔任過包頭市政協委員、人民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四、五屆委員。 [2]  1983年10月病故,追悼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致悼詞,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革命公墓。 [3] 

王雷震人物事蹟

抗戰愛國
王雷震富有愛國主義思想。1933年任五十九軍上校副官時,隨軍長傅作義參加抵抗侵略、保衞古都北平的長城抗日戰役,主持前線通訊後勤指揮工作。1936年,任三十五軍四二二團團長,率部參加綏東紅格爾圖以及綏北百靈廟和大廟的抗戰。1937年,王雷震先後參加大同平型關、忻口、太原等抗日戰役。忻口會戰時大軍雲集,王雷震所部臂纏黃布印王字以為標誌,堅守陣地,軍紀嚴明,有“黃王團一之稱。太原戰役中,率所部堅持苦戰,力挫頑敵。1938年離石抗戰後,王雷震率所部挺進綏南,收復和林縣,並參加喇嘛蓋、綏東旗下營、清水河和偏關、河曲戰役。1939年,王雷震任三十一師副師長,指揮過朔縣、神池以及由綏西五原進攻包頭的重要戰役。1940年春,傅作義調動兵力,用掏心戰術奇襲五原日軍司令部,取得大捷。當時王雷震率所部參戰,攻入城中,遇敵頑抗,激戰一晝夜未下。次日黃昏,王雷震急徵集商民火油、棉花、竹竿等物於陣地,入夜強攻時,齊燃之,火光中,槍炮及戰士喊殺聲連成一片,衝破敵陣,為五原大捷貢獻力量。同年,王雷震任暫編十七師師長,率部襲擊綏遠安北縣南場口的日偽軍。1944年,王雷震升任暫編第三軍副軍長(其後調任三十五軍副軍長),指揮部隊奇襲薩縣鄂爾格遜之日偽軍,予敵以重創。1949年,王雷震隨董其武將軍參加綏遠九一九起義,走上人民革命道路。 [2] 

王雷震人物作品

王雷震兼長文學,重視學習。在晚年患病期間,曾撰寫過一系列戰史回憶錄、文史資料;關心國家統一,並寫過對在台故舊宣傳文稿。其主要作品收錄在《王雷震將軍文稿》一書中。該書是從作者諸多已成文的遺稿中遴選出來的,其中包括寫作於1949年以前的文稿3篇,寫作於1949年以後的文稿12篇。這些文稿僅有個別篇章曾被《文史資料》等內部刊物登載,其餘均未曾公開發表過。王雷震1950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包頭軍分區司令員。 [4] 
參考資料
  • 1.    王萬旭主編:《后稷稼穡稷山人》,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1月,第49頁。
  • 2.    山西省稷山縣縣誌編委會編:《稷山縣誌》,新華出版社,新華出版社,1994年9月,第624頁。
  • 3.    中共運城市委, 運城市人民政府編:《運城人物誌》,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第132頁。
  • 4.    王雷震:《王雷震將軍文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