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金友

(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鎖定
王金友(1949-2018),男,中共黨員,諸城人,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1] 
中文名
王金友
籍    貫
甘肅武威
出生日期
1949年
逝世日期
2018年
畢業院校
瀋陽農學院
性    別

王金友人物生平

王金友,山東諸城人。中共中央黨校本科函授班畢業,高級經濟師。中國經營大師理事會理事、中國畜牧協會理事、中國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歷任諸城縣解留公社黨委委員、諸城縣程戈莊公社黨委書記、諸城市外貿公司副總經理等職。

王金友所獲榮譽

先後榮獲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企業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光榮稱號及“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因突出貢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持研究的《貿工農一體化現代肉雞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通過國家科委組織的專家鑑定,獲外經貿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4年1月,被評為濰坊市“40年·40人”傑出人物。 [1] 

王金友個人觀點

貢獻:農業發展我發展,我與農民共興衰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山東省諸城市對外貿易集團公司總經理王金友是典型的山東大漢,近1米80的個頭,性格豪爽,對記者採訪的要求,他爽快地只有一個字:“行”。他不但爽快,而且説話幽默風趣,富有哲理。“雞爪子上的一層黃皮,我們有廉價的勞動力給剝掉。而從發達國家進口的雞爪子就只能帶着皮賣。”他在審議朱鎔基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時的一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逗得山東團的代表們都笑了,笑過了,是深思。
王金友經營管理山東諸城外貿集團10多年,使這家企業成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的第一大龍頭企業,帶動了近20萬個農户。目前,諸城外貿是全國520家重點企業之一,也是全國第一批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去年的銷售收入超過40億元,創匯1億2000萬美元。他説,諸城外貿並沒有什麼尖端產品,但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它走出了一條如何組織成千上萬的農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貧致富奔小康步伐的新路子,這就是“公司+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公司+農户”,就是公司按照市場的需要,與農民簽訂種植業或養殖業的合同,由公司給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資金、技術和良種等服務,同時把農民一家一户的小生產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變小規模為大規模。這樣,使得農民能夠按照市場的需要,有計劃的生產,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了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產品質量好了,出口創匯就多了,農民也就增收了。這一模式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並在全國加以推廣。
他説,諸城外貿的廠魂是“農業發展我發展,我與農民共興衰”,不管是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還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始終堅持與農民共興衰。1995年12月,温家寶副總理到諸城視察時,對外貿公司提出了要求:只能搞好,不能出問題,如果外貿公司出了問題,它的背後卻是幾十萬農民。所以王金友至今仍然銘記在心,深感責任重大。他説,事實上,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所肩負的責任也非常重大。第一,它必須要有開拓市場的功能,能夠通過產品加工,打入國際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帶動農民致富。第二,還必須要有全方位對農民進行服務的功能,組織農民按照國際需求從事生產所需要的資金、技術、良種,包括需要的市場,都應當提供。此外,企業自身還需要有綜合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市場出了問題,不能傷害農民。:
“如果沒有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就不可能實施標準化,沒有標準化就不可能達到國際化,沒有國際化也就沒有現代化。”他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把農民的“家門”變成了“國門”,適應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大趨勢,農業生產經營需要由“公司加農户”模式轉變為“公司加基地加農户”的模式,將農民改造為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工人”,把農户分散的小生產納入嚴格的工業化生產的標準體系之中。諸城外貿集團在建設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時,準備在農民的組織形式上進行創新,讓農民把土地折價入股,以產權為紐帶把他們組織起來,實行農場化生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