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郭村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下轄村)

鎖定
王郭村隸屬於太原市晉源區,位於我國著名的晉祠東南約3公里,交通便利。“頭新村,二馬村,旮地旮旯王郭村”,熟悉這句話的太原人都知道,這可謂是前幾年舊王郭村的一種真實寫照:房倒屋塌,道路泥濘,人畜混雜,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潔”的標準相差甚遠。為徹底改變王郭村的人居環境,王郭村委會大膽走出一條“村企合作”的新路子,引導村民走上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幸福之路。
據村《真武廟碑記》,北齊斛律金被封咸陽王,在此建別墅,修城郭,即咸陽王城郭。年久城湮,形成村落,乃以王郭為名。
中文名
王郭村
外文名
wangguo village
所屬地區
太原市晉源區
地理位置
晉祠東南約20公里
著名景點
晉源區隋代虞弘墓
年    代
北齊

王郭村經濟概況

王郭村村企合作

2006年,面對王郭村貧困落後的現實,太原市天泉公司董事長武擁軍與王郭村黨支部書記張金虎、村委會主任常建明達成共識:新農村建設單靠村委會的力量是不行的,最起碼是走不快的,只有與企業合作,利用農村廣闊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利用企業資金,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雙贏。在此基礎上,他們大膽走出了一條“村企合作”的新路子,共同對王郭村進行新農村建設。天泉公司認真分析王郭村的情況後,分別從農業科技、舊村改造,文化教育三方面進行了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

王郭村農業科技

“晉祠大米肉筋筋,大寺蓮菜脆噌噌,王郭明韭香噴噴,硬底元宵露八分”,在前幾年,這幾樣晉祠特產常常掛在太原人的嘴上,也成為晉源人的驕傲。可是,近幾年由於晉祠泉水斷流,晉祠大米、大寺蓮菜、王郭明韭這三大晉祠特產卻瀕臨絕跡,為了讓全國人民能再吃上這三樣晉祠特產,重新振興晉源的文化招牌,天泉公司決心恢復這些名特產品。
2006年,為挽救晉祠大米這一名特產品,天泉公司從羣眾手裏租下已經荒了的稻田,對晉祠水稻進行原產地保護,採用新品種,利用地下水,按照由晉源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市、晉源區農業、科技等有關部門協助,並請專家評審通過的《晉祠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已經生產出了第一代新的晉祠大米。
為進一步提升晉祠大米的質量,天泉公司成立了綠色植物園晉祠水稻示範基地,並且開工挖掘150畝地的人工湖,要用人工湖水全面灌溉稻田,讓晉祠大米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兩年來,天泉公司不惜代價,以每斤米3元錢的成本,拯救了頻臨絕跡的晉祠大米,並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讓晉祠大米再度輝煌,以晉祠人民的拳頭產品打入市場,併為晉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增添光彩。
天泉綠色植物園在繼續提升晉祠大米米質的同時,又試種了10畝韭菜和4畝蓮菜。通過試種,晉祠名特產品中的三大產品將從山西天泉綠色植物園一家產出。

王郭村社會事業

王郭村舊村改造

王郭村西臨太汾公路,東接307國道,但一直以來只有村中央一條泥濘路,春種秋收,極為不便,也曾因道路難走把人致殘摔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王郭村的經濟發展。2006年天泉公司成立初期,將村北坑凹不平、寬窄不等,未曾貫通的泥濘路,投資135萬元,修成了西接太汾公路,東通307國道的二級公路,成為王郭村貫通東西的主要交通動脈。
道路修好後,天泉公司對王郭村新農村建設的詳細規劃已經上級批准,目前正在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新建好的1號樓分五個單元,一梯二户,共48户。户型分別為 88m2、90m2、99m2、111m2,一層為商鋪。採暖為地暖,水、電、暖均為分户控制。天泉公司準備利用3-5年的時間,成熟一户遷一户,讓村民家家搬進新樓房,而後可空出土地500畝,用於可持續發展。舊村改造功在當代,利在後人,這項工程必將成為王郭村歷史上改天換地的重大舉措。

王郭村文化教育

多年來,王郭村幼兒園教室破舊,設施簡陋,因條件不好,村裏有條件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外地幼兒園。天泉公司一成立,公司領導就把孩子們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培養人才就要從娃娃抓起。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於2006年投資400多萬元(含設施),建成五星級幼兒園一所,並聘請幼師畢業的專門人才執教,目前幼兒園人數已達400多名,覆蓋晉源、晉祠、姚村、劉家堡四個鄉鎮。在同行業中,無論教學環境、教學設施、教師水平、教學質量等各方面,都是其它幼兒園不可比擬的。另外,從2008年起,凡王郭村的幼兒都免費入學,此舉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讚譽。
在建設幼兒園的同時,天泉公司於2007年投資600萬元建成了建築面積3800m2的教學大樓一幢,為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天泉公司每年向晉祠二中、王郭學校捐資5至10萬元,以補充教育經費的不足,目前王郭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在晉源區名列前茅,為王郭村培養人才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為把企業辦成全村人民的企業,讓全村羣眾產生一種“公司就是我的家”的責任感,天泉公司於2007年給全村6000人每人配了200元的股金,年終憑股金本到公司分取紅利,這一舉措有效地增強了企業與人民羣眾齊心搞好新農村建設的凝聚力。同時,天泉公司給村民勞動就業創造了很多條件,目前已有 109名村民和天泉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成為天泉公司員工,為村民解決勞動就業搭起了致富平台,並且還為全體村民消除了後顧之憂:一是給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養老金,做到了“老有所養”,使之歡度晚年;二是給全體村民買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解決了羣眾住不起醫院、看不起病的為難心理。另外,從 2007年開始,天泉公司給全體村民夏天發白糖、桔子粉,中秋節發水果、食用油,春節發大米。
11月4日,晉源區農民技術培訓學校王郭分校掛牌成立,該校一項重要授課內容將是有關晉祠大米的栽培技術。此前,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已劃出700畝土地,用於再造華北名產晉祠大米。
曾幾何時,晉祠大米與天津小站大米一起被列為華北名產,讓太原人着實引以為榮,然而晉祠大米如今卻難覓蹤跡。晉祠大米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便有大面積種植。據史書記載,隋開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晉水灌溉稻田,週迴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間,稻田種植面積更是達到萬餘畝。范仲淹曾用“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田”的詩句來描繪晉祠稻田生產的盛大景象;清代許榮也曾留下“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聯。專家介紹,晉祠大米顆粒飽滿,色澤晶瑩,性軟而韌,連蒸數次仍粒粒分明,吃起來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爛”之説,人們因而將其與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為華北名產,晉祠也因此有了“北國江南”的美譽,併成為全省最大的水稻生產基地。
然而近年來,由於晉祠泉水斷流、水稻種子老化、生產技術落後等原因,當地農民漸漸失去種植水稻的積極性,聲名顯赫的晉祠大米也慢慢失去原有聲譽,並逐漸在市場中消失。為恢復晉祠大米美譽,開發保護原產地品牌,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山西天泉商業投資公司承租了700畝土地,利用農科院的優良品種和最新栽培技術,開挖地下水,重新試栽晉祠大米。目前,這700畝水稻已全部收割完畢,其產品是否能夠達到晉祠大米的品質,正待有關專家考證驗收。
致力於重栽晉祠大米的王郭村人武擁軍講,重新開發栽培晉祠大米,也是發揚晉陽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能夠通過努力,使晉祠大米重新佔領市場。而試栽大米的品質如果通過專家驗收,並達到穩產高產,此項成果將向全村農民推廣,建立“晉祠水稻展示基地”。也正是為保證栽培質量,以拳頭產品帶動村民共同富裕,他們專門開辦了農技分校,由公司出資定期不定期地把科技人員請來,向農民傳授科學種田知識和技術。另外,公司又承租了800畝河灣地,準備建起温室、栽種果樹、挖池塘種蓮藕,力爭使王郭村成為旅遊觀光型綠色植物園。
如今,老有所養、少有所學、病有所醫、村民有收入來源,成功走上“村企合作”好路子的王郭村,新農村建設搞得紅紅火火。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順着這條路子走下去,王郭村一定會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為了宏偉藍圖的實現,為了大跨步的發展,創造出新的輝煌!

王郭村文化遺產

山西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
墓葬為磚砌單室墓,帶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殘存漢白玉石槨、八角形漢白玉石柱、石雕供養人頭像等。石槨呈仿木結構的建築形式,由槨座、槨壁、槨頂三部分組成,特別珍貴的是,在槨座和槨壁四周,雕刻有內容豐富的浮雕圖案,且施以彩繪或描金。人物、服飾、器皿及花鳥等紋飾帶有強烈的中亞民族文化色彩。該墓是迄今為止中原發現的經過科學發掘,又有準確紀年的反映中亞文化的考古資料,內容豐富,保存完整。對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和晉陽城的歷史具有極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