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道行

(清朝書法家)

鎖定
王道行(1758-1822),字用之,號竹邨,又號興庵。清思南府印江縣(今貴州印江)人。清代著名書法家。 [1]  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發陝西州判補長安縣丞,後任永壽知縣,涇陽知縣。嘉慶十八年(1813),居母憂回籍。旋補廣東歸善、徐聞、新會等地知縣。精於書法,自成一體,老而彌工。在京師時,曾因善書法而得保薦內閣中書,因與成親王書體近似,得以成為成親王捉刀人
本    名
王道行
用之
號竹邨,又號興庵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思南府印江縣
出生日期
1758年
逝世日期
1822年

王道行藝術門類

王道行的藝術門類主要是書畫。 [2] 

王道行生平經歷

王道行出身沒落官宦之家。先祖由江西清江遷貴州印江,至其父輩時已延續九世。其父自賢,承家業而絕仕途,去世後家道中落。王道行幼年“間日一食”。為庠生時,精於詩辭古文和書畫。為維持家計,常幹些力所能及之活。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王道行鄉試選拔貢,後入太學中進士,授陝西鹿州州判。時乾隆帝喜愛書法,常在皇宮舉行書畫遴選活動,王道行畫梅邀御賞,評置第一。受皇叔成親王禮重。後,王道行題寫一聯雲:“墨妙敢矜能,想當年御考適逢,成邸叨陪名第七;興來惟看畫,嘆藐躬幾生修到,童君詡贊譜無雙。”
王道行詩書畫俱佳,尤工墨梅,畫中見詩,人皆稱之“畫譜無雙,詩意盎然”。曾在現珍藏於貴州省博物館的兩幅墨梅畫上賦七絕,”佔盡春魁柳未第,一庭疏影雪橫斜;重他身份緣何事?只為能開冷處花。”還著有《政餘詩鈔》《政學草》等梓行於世,可惜於“文革”中被抄焚殆盡。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間,王道行任陝西鹿州州判後,即補長安縣丞。時值川、楚(湖北)發生兵事,王道行受上官檄文輔佐軍務,草書軍中文件,各項公務沛然有餘,下無稽案,上無稽復,未嘗廢事,成就卓著,擢升陝西永壽縣知縣,併兼代合陽縣知縣,繼又改涇陽縣知縣。清嘉慶十八年(1813)冬,王道行解合陽縣任赴京都,人皆裘皮絨服,王道行卻囊中羞澀,猶自着兩件秋衣啓程。
清乾隆六十年(1795),王道行喪父。返里服喪月餘,將其母戴太夫人接至關中府上贍養。清嘉慶十七年(1812)二月間,王道行母親逝世,遠近賓朋雲集憑弔,視之若摯。清嘉慶十八年(1813)間,印江大飢,王道行慷慨濟困,遙寄三百金賑災。
清嘉慶十九年(1814),王道行任廣東歸善縣知縣,款迎廣東舊友楊簡亭之子若孫於署中,延師課讀,教以成名,登秀才,拔萃貢。後歷任廣東隨文縣和新會縣知縣。
清道光二年(1822),王道行升任惠州知府,因病未及赴任即歿於新惠縣城,其遺篋惟書畫而已。
王道行去世,其靈柩歸葬思南縣城對岸高坪莊沖天塔後,魂歸故里。太子太傅果勇侯楊芳為墓碑題聯雲:“勳名已付旂常錄,宦跡愛將墓石垂。” [1] 

王道行作品集

王道行作品 王道行作品 [2]
王道行遺作大多散失,今存於世者少有。印江縣民族陳列館收存立軸三副。木黃新業吳嗜碩珍藏一聯雲:“佳譬芝蘭其行必欲,茂如松柏無不惑承。”王氏後裔存楹聯拓片一副:“請言敍事嘗懷古,朗抱娛人若遇春。”及«竹邨臨帖»一本。凱塘連豐村周姓祠堂正殿匾額“姬宗旺族”及楹聯:“衍系自汝南而來,代有英流文茂叔武亞夫,經緯已昭名旺族;錦宗居邛此以右,世多雅旺佔春魁聯鼎甲,箕裘迪起昔賢光。”城居普同寨戴氏祠堂的“注禮名宗。”甲山村劉氏祠堂“祐我宗支”,張氏祠堂的“秀啓清河”,縣中文昌閣五層的沖天匾“文昌閣”,城內塗氏宗祠之“塗山望族”匾,皆王道行青年時傑作。 [1] 
在陝西留有石刻多種。印江縣城西中寨口的八角七層文昌閣,有其所書"江城砥柱"石匾。又善畫,尤長畫梅,工中帶寫,筆墨酣暢,畫上多題自作詩,很有書卷氣。有墨筆寫意梅花圖軸,梅圖奇特,梅枝倒折,形成一環狀,環中題字瀟灑自然,疏密有致,使書法與繪畫之美交融,渾然有致,使書法與繪畫之美交融,渾然難分,而題句亦有深意:"佔盡春魁柳未芽,一庭疏影雪橫斜。重地身份緣何事?只為能開冷處花。"

王道行人物關係

好友:若孫。 [1]  [3] 

王道行著作

著作有《政學草稿》、《政餘詩鈔》、《存桂山房詩鈔》等刻本傳世。 [1] 

王道行人物評價

王道行堪稱印江書香鼻祖。亦藝傳六世,成為赫赫有名的書香世家。在其為宦士途,亦奉行“清、慎、勤”要訣,勤於政事,倡行節約,嚴於律己,體恤民情,成為庶民廣為讚譽的廉吏,也為書香增添光彩。 [1] 
於新會公廨賦七律一章雲:“志在利濟未為誇,每念官箴輒暗嗟。百里生民誰父母,一官引領此桑麻。悦農強教歸循吏,救病扶衰類處家。老馬識途嗤浪語,可能土俗得宜耶。” [1] 
若孫書輓聯雲:“義氣如雲施莫報,揮金若土債空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