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貞白

鎖定
王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七年後(公元902年)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唱和。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王貞白病卒於故里,朝廷敕贈王貞白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建立“道公祠”,葬於廣豐區城西門外城壕畔。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王貞白
別    名
字有道,號靈溪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875年
逝世日期
958年
職    業
文臣、詩人
主要成就
唐代著名詩人
江西四大詩人
出生地
江西上饒市廣豐區
代表作品
白鹿洞》詩
官    職
校書郎
爵    位
上柱國公
敕    贈
光祿大夫

王貞白人物生平

王貞白早年經歷

早年王貞白曾在江西廬山五老峯下的白鹿洞讀書。曾經就用詩詞記述了自己專心讀書的經歷。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首《白鹿洞》是王貞白在讀書之時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惜時詩,是自己讀書生活的寫照。 [2] 

王貞白兩獲科甲

王貞白 王貞白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王貞白參加科舉考中進士,當時崔凝考定進士二十五人。但由於考試出現風波,市井議論紛紛,當時有人以為這次考試不無“貓膩”,遂紛紛向上舉報。礙於輿論的壓力,朝廷於是推翻已經放榜的結果而詔令翰林學士陸扆於內殿進行復試,內出四題,為曲直不相入賦,良弓獻部賦,詢於荔蕘詩,品物鹹熙詩。最終只有觀文、程宴、崔賞、崔仁寶等四人,及盧瞻韋説、封渭、韋希震、張蠙、黃滔、盧鼎、王貞白、沈崧、陳曉、李龜楨等十一人,一起中舉,其餘十人則經複試而淘汰。 [3]  王貞白兩獲科甲,正是經過接連三番科考才得以登第的。 [4] 

王貞白從軍生活

其後,王貞白遠赴邊塞經過了一段從軍生活。 [5]  王貞白早就懷有一番宏願,隨軍出塞抵禦外敵本來就是他為實現志願的自覺行動。他在出徵前寫的《擬塞外徵行》中就已表白了自己的一腔豪情。 [6] 

王貞白步入仕途

天覆二年(公元902年),王貞白授校書郎,正式步入仕途。 [7]  此時已是距他考中進士七年之後的事了。因此,著名詩人鄭谷便寫了首五言詩來安慰他,其中有句雲:“殿前新進士,闕下校書郎。” [2]  在政治上,王貞白有着鮮明的立場與決心,他在《宮產瑞蓮》詩中寫道:“願同指佞草,生向帝堯前。”然而天性耿直的王貞白並沒有能夠實現他的志向。此時大唐已遠非昔比,政治一派腐朽,朝廷上下到處有賊臣奸相,戰端四起。 [6] 
自從進入朝廷之後,王貞白就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濁與腐敗,在很多首詩中都鮮明地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情緒。他吟出“時官苟貪濁,田舍生憂煎”(《田舍曲》)詩句,不僅對那些貪官污吏痛加斥責,而且對苦難的勞動人民表現出無比的同情。他讚賞嚴子陵那種“下視漢公卿”(《題嚴陵釣台》)、“高卧不示榮(《釣台》)的風格,而同時也反對並批評嚴子陵的置國家安危而不顧的消極態度,寫道:“垂釣月初上,放歌風正輕。應憐渭濱叟,匡國正論兵。”(《題嚴陵釣台》)王貞白深感自己無力挽救日益衰敗的大唐社稷而棄官退隱,但是他始終擺脱不了面對國家危亡的情感痛苦。“前年帝裏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看天王院牡丹》)這種亡國之痛深深地傷及詩人的心靈。“惡聞亡越事,洗耳大江濱。”(《泛鏡湖》)退隱實際上是他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6]  [8] 

王貞白守義退隱

僅在朝廷中擔任閒職的王貞白在盤桓數年後,終於無法忍受爾虞我詐、人心惶惶的官場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獵之時,憤然退出這一是非之地,歸隱返鄉。 [9-10]  王貞白棄官歸隱,時年還不到三十五歲。 [6] 
王貞白退隱之後,並沒有去過那種閒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將自己的餘生貢獻給了家鄉百姓,在鄉邑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創建“山齋書舍”潛心教學,為家鄉子弟傳道解惑。 [11]  以著書自娛,勤奮不輟,不復仕進,常與羅隱方幹貫休等名士同遊唱和,號稱“江西四大詩人”。 [2]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王貞白病卒於故里,葬於廣豐縣縣城西門外城壕畔,朝廷敕贈王貞白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建立“道公祠”。 [6] 

王貞白文學成就

王貞白成就綜論

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 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 [1]
王貞白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中國文學家大詞典》(上海書店)和《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人物辭書均有條目介紹。據傳《靈溪集》收王貞白自選的詩作300篇以及文、賦、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詩》中僅存王貞白詩1卷計73首(包括“補遺”),今《全唐詩外編》據《文苑英華》、《唐詩品彙》、《永樂大典》等書籍增補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據廣豐區橫山鎮山頭村王姓宗譜《三求王氏宗譜》所載,也另有10餘者散逸之作,共計有近100首詩傳世。王貞白的詩在唐末聲名遠揚,其文學地位在歷代均獲很高評價。宋人潘若同的《郡閣雅言》説:“貞白,唐末大播詩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傳》稱王貞白“學歷精贍,篤志於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於青雲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賓於在《碧雲集序》中把王貞白與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鄭谷並稱。而在唐代當時,與王貞白同時代的王定保(公元 870— 954)也在《唐摭言》中評價説:“然如王貞白、張蠙詩……,皆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者也”,將王貞白置於張蠙諸人之前。由此顯見王貞白在唐末詩壇上的地位與影響。 [6] 
王貞白平生作詩很多,亦頗自負。他的《寄鄭谷》詩道:“五百首新詩,緘封寄與誰?只憑夫子鑑,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燒布,冰吞乍吐絲。直須天上手,裁作領中披。”鄭谷在王貞白登第後不久去世,唐末時聲名蓋蕊,王貞白作為晚輩自然視其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時期詩人,在王貞白看來則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沒有品評鄭詩的資格。王貞白年紀輕輕就已如此自許,倘若在詩壇上沒有一定的聲譽,當不至於如此狂妄。同時,“新詩五百首”也説明了他詩的數量之多,證實了他平生的確“篤志於詩”。 [6] 
王貞白傳世不多的詩中頗多佳作。譬如以寫景而論,其詩筆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獨到之處。“虹截半江雨,風逐大澤雲”(《雨後登庾樓》),描寫江湖氣象,視覺開闊,意境高遠:“邊聲動白草,曉色入枯河”(《從軍行》),描寫疆場景色,有聲有色,蒼涼壯闊,其意境比之岑參的“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有過之而無不及。 [6] 

王貞白名句追證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於《增廣賢文》的詩句是人盡皆知的用來比喻時間珍貴的名言。然而,對於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處還存在着許多爭議。新版《辭源》裏“寸陰”的詞條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陳嘉會》詩,詩中所説“盡歡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陰一寸金。”但後來被證實並不是這句名言的最早出處。 [2] 
通過查詢各方資料,最後在《全唐詩外編》上冊中的《全唐詩補遺》卷十四發現載有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詩,詩中便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詩句,唐末的王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顯然這首《白鹿洞》當是“—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出處。 [2] 

王貞白軼事典故

王貞白一字之師

在王貞白剛剛知道著名詩僧貫休時,就把自己所寫的《御溝》詩寄給貫休,並在信裏十分客氣地請求對方給予指點。
當時貫休收到王貞白的信後,非常重視,仔細閲讀,然而讀到一句“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之時,覺得這句子倒也頗為警策,但細細品味總覺得還需進行推敲。畢竟兩人互不相識,貫休一時倒也不好多説什麼。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巧合,有一位朋友組織了一場聚會,王貞白和貫休都興致勃勃地前來參加。就這樣,貫休便説起了王貞白前回給他所寄的作品裏似乎還有一個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過了。王貞白一聽,“呼”地一聲站了起來,頗為生氣地瞪了貫休一眼,揚長而去。
看着王貞白氣咻咻地離去,貫休微笑着説:“王先生思維非常敏捷,他很快就會明白過來,並掉轉頭來跟我談詩的。”説罷,和尚遂取筆在手掌心寫了個字,並痴痴地坐等他回頭。
果然不出所料,沒到一盞茶的工夫,王貞白便返了回來,他對着貫休深施一禮,然後有些不好意思地説:“我想把上回所呈詩作的前句改為‘此中涵帝澤’,大和尚您覺得如何?”貫休當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攤開,原來他手心裏寫的正是“中”字。王貞白不覺大為驚服道:“大和尚實亦可稱為小生之一字師也!”
此後,兩人便成了極為要好的詩友。由此看來,原本熱望“帝澤”能給自己更多滋潤的王貞白,沒想到眼前這和尚給自己所受啓發的恩澤也是絕對不會少到哪裏去的。 [2] 

王貞白預知後事

明嘉靖初,有王貞白的裔孫抱一片石,悲切哭訴於信州郡守趙公鏜處,告訴説:“先祖之墓已經荒廢,先祖之祠坍塌日久,現今草叢之中所遺存的,僅剩此片石。”趙公鏜取過片石觀看,見上面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有“肖走金堂忠賢標蓄”八個字還可以辨認。趙見其中隱含自己姓名,大為驚詫,説:“怎麼竟是緯家(研究八卦推求命理之學)學者之言呀!緯學以唐時為最盛,而貞白先生則以道學者自任(緯學與道學有密切聯繫),這豈不是前知之數嗎!”於是急忙趕赴永豐訪求遺蹟,接命縣令錢漢重新修建王貞白墓祠。 [12] 

王貞白歷史評價

唐代王定保《唐摭言》:“然如王貞白、張蠙詩……,皆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者也” [12] 
宋人潘若同《郡閣雅言》説:“貞白,唐末大播詩名”。 [12] 
宋代徐文卿言其詩“平淡粹美,與司空圖、鄭谷相上下” [12]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稱王貞白“學歷精贍,篤志於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於青雲之上,文介可知矣”。 [12] 
五代人孟賓於《碧雲集序》中把王貞白與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鄭谷並稱。 [12] 
明代李奎贊王貞白的詩“聯芳李(白)杜(甫),並駕韓(愈)柳(宗元)” [12] 
清人王謨《豐溪書院崇祀 王有道先生議》:唐校書郎王貞白有道先生,先生生唐末運,知時事不可為,獨潔其身,高蹈丘園。進不與清流白馬之禍,退亦不屑依草附木為諸侯上客,其也出處去就之際,有獨得其正者。高風大節,誰能過之? [6] 

王貞白後世紀念

王貞白病卒於故里,葬於廣豐縣縣城西門外城壕畔,建有“道公祠”。此後,墓祠雖累累因為戰亂而殘敗,但地方官府也每每為其修葺復原。多少年來,王貞白墓祠受到了人們的祭祀膜拜,成為上饒境內的一個勝蹟,歷代文人墨客凡經過者必賦詩憑弔懷念(但墓祠卻未能在現代的進程中得以保存下來)。在當年王貞白講學之處,後世人們建立了“豐溪書院”,如今這裏已經成為上饒頗負盛名的省級重點中學——廣豐中學的校園所在。 [13] 
為更好地挖掘、開發、宣傳、建設王貞白文化, 2012年9月11日,當地政協舉辦了“王貞白文化品牌建設”調研座談會。努力把王貞白文化打造成當地的特色品牌,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珍惜時間的人們,想到時間就會想到廣豐,想到王貞白。部分政協委員還建議將“光陰”文化寫進城市名片,成立組織機構,搶先進行品牌註冊,並加大宣傳力度,讓王貞白的“光陰”文化家喻户曉。
參考資料
  • 1.    “一寸光陰一寸金”作者王貞白  .上饒日報.2014-1-15[引用日期2014-02-17]
  • 2.    廣豐王貞白一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留傳千古  .江西晨報網.2012-07-02[引用日期2014-02-15]
  • 3.    黃滔《御試詩》敍文:昭宗乾寧二年,崔凝考定進士二十五人。覆命所司複試。內出四題,乃曲直不相入賦,良弓獻部賦,詢於荔蕘詩,品物鹹熙詩。趙觀文、程宴、崔賞、崔仁寶等四人,並盧瞻、韋説、封渭、韋希震、張蠙、黃滔、盧鼎、王貞白、沈崧、陳曉、李龜楨等十一人,並與及第。
  • 4.    《唐才子傳》:乾寧二年登第,時榜下,物議紛紛,詔翰林學士陸扆於內殿複試,中選……。
  • 5.    王貞白《古梅從軍行》:憶昔仗孤劍,十年從武威。論兵親玉帳,逐虜過金微。
  • 6.    首呤“寸金光陰”的詩人王貞白  .上饒之窗.2009-07-29[引用日期2014-02-15]
  • 7.    《全唐詩》:登第後七年始授校書郎。
  • 8.    王謨《豐溪書院崇祀 王有道先生議》:唐校書郎王貞 白有道先生,先生生唐末運,知時事不可為,獨潔其身,高蹈丘園。進不與清流白馬之禍,退亦不屑依草附木為諸侯上客,其也出處去就之際,有獨得其正者。
  • 9.    南宋徐文卿《 王有道先生墓碣》:先生……登進士第,以世亂隱而不仕,與懵昧苟進以辱其身者固有間矣。
  • 10.    《廣信府志》:貞白性恬順,明易象,會昭宗狩於岐,退居著述,遂不復仕。
  • 11.    《西江詩話》:退隱教授,以道學教任,四方學者多師之。
  • 12.    首呤“寸金光陰”的詩人王貞白  . 上饒之窗 .2009-07-29[引用日期2014-02-15]
  • 13.    首呤“寸金光陰”的詩人王貞白3  .上饒之窗.2009-07-29[引用日期2014-02-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