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萌

(著名策展人)

鎖定
王萌,北京東城人,1983年生於山東。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藝術管理專家。 [1]  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策展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本科與研究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史和藝術管理專業,長期從事現當代藝術評論、新藝術動向觀察、新美術館學研究。2010年以來在中國美術館參與組織和策劃近200場展覽。獨立的策展作品兩次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年度優秀展覽,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北京年度優秀展覽。在核心期刊發表10篇論文,發表藝術評論50萬字,出版研究成果合200萬字。 [5] 
2010年獲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學位,2006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士學位。 [1]  出版11本學術著作 [6] 涉及美術館文化功能研究,並在實踐中以”實驗室”和“研究室”的方法論探索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在藝術生態中的可能性和美術館運行機制轉型為“發生場”的啓示性課題。針對21世紀當代藝術的新形勢,提出“發生性文化態勢”,率先從“文化體”的宏觀層面認識當代藝術的全球和本土關係,提出“水墨的延長線”理論並在策展實踐中推動着水墨的跨媒介傳導和紙本層面的方法論擴展,其藝術理論對當代繪畫、水墨、抽象等領域的前沿問題亦有深入推動,特別是對當代藝術中的觀念和語言問題、媒介與方法問題、圖像與視覺問題在新一代藝術家羣體中具有重要影響。 [1] 
中文名
王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3年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策展人、美術館學者、藝術批評家
主要成就
策展作品多次被文化部和北京市評為年度優秀展
代表作品
《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啓示》
户    籍
北京市

王萌學術出版

1,理論專著《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啓示:一種新思維的提出》; [7] 
2,三部實驗報告著作 [8] 
《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
《來自水墨的新語境》;
《抽象藝術新一代》;
3,三部研究報告著作 [9] 
《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的一種“顯象邏輯”》;
《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
《運行中的“非形象”》
4,其他著作 [10] 
《中國意志——當代中國繪畫》《視覺樂園——於幸澤的藝術世界》《從現代出發》(副主編)《敞開視野:水墨的生態》
[2] 

王萌獲得榮譽

2016年2月策劃的“正觀美術館圖像研究室計劃”(第一回、第二回)被文化部評為“2015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再次獲得文化部年度優秀展覽;
藝術活動
藝術活動(9張)
2015年2月王萌策劃的“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2013~2014)”被文化部評為“2013-2014年度全國優秀展覽”,成為非常年輕的“全國年度優秀展覽”得獎策展人;
2015年11月王萌策劃的“來自水墨的新語境”、“抽象藝術新一代”、“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象邏輯’”三個美術館級的展覽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2014-2015年度“北京市優秀展覽”; [3] 

王萌藝術成果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第一回)、“來自水墨的新語境”(第二回)、“抽象藝術新一代”(第三回)】、“正觀美術館研究室計劃”【圖像: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象邏輯”(第一回)、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第二回)、運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 [5] 
其他策展作品還有:“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個表達”(中國美術館)、“2021北京798藝術節主題展:“乾乾——尋找繪畫之‘意’”(美崙美術館·聖之空間)、“2021北京798藝術節主題展:不息——傳統的當代轉化”(798玫瑰之名空間)、“INK NOW:水墨形態”(威獅當代藝術中心)、“視界:抽象藝術的語彙”(四川省美術館)、“宮娥之卵——武寧亞創旦紀”(今日美術館,以學術指導整體策劃)、“2016中國當代水墨學術邀請展——敞開視野:水墨的生態”(威海美術館)、“此時此地——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韓青年藝術交流展”(韓國文化中心)、“多稜體——新興抽象的結構維度”(青年藝術研究會798當代空間)、“中國意志——中國當代繪畫展”(北京當代美術館+798布魯姆畫廊)、“‘跨’波普折枝——金準植個展”(北京名泰空間)、“開啓與攀越——水墨現代性之路研究展”(濰坊博物館)、“神奇的新‘疆’——張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魯番博物館)、“代碼視界——叢雲峯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間)、“物狀態——田園個展”(798山藝術空間)、“視覺樂園:於幸澤的三個世界”(北京寺上美術館)、“折象——王彥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畫院美術館)、“關注的目光——李洋水墨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安靜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繪畫行動”(普陀山全景+山門空間)、“敍述的語言——當代繪畫推動展”(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IC藝術空間)、“追光∙合奏——‘2020中意藝術盛典:提香繪畫大賽’學術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IC藝術空間)、“LIZI個展”(意大利羅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個展”(意大利羅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劉剛”(深圳Lia藝術空間)和“文明互鑑——版畫語境中的世界圖像”(中國美術館)等。 [6] 
在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2011)和德國“中國文化年”(2012)期間,作為“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和“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策展團隊的成員,成功實現了在堪培拉和佈德斯多爾夫的項目。此外,參與策劃了“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等為代表的中國美術館重要展覽。參與兩屆中國美術館全球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和“圖與詞——瑪格麗特以來”、“生活狀態——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展”等若干重要國際交流的當代藝術大型展覽及侯一民、黎雄才、陳大羽、劉國松、郎靜山、陳平、何多苓等重要藝術家個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