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通常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选择艺术作品并提供解说的专业人员。而在当代,策展人一词所指涉的内涵比以往更为广泛,它融合了制作人、行政专员、展览规划者、教育工作者、经纪人及组织者的职权,并需要负责撰写展览的墙面标示牌、画册专文,以及其他相关辅助内容(这部分亦逐渐包含网络文本及社群媒体)。同时,策展人也被期待能够与新闻媒体及社会大众互动,接受采访,并发表谈话。不仅如此,策展人可能必须参与各种募资或延伸活动,例如赞助者或资助者举办的活动,也可能透过他们自己和学校、学院或大学所建立的伙伴关系而涉足学术领域,举办讲座或研讨会,提供实习或临时职位。 [1]
- 中文名
- 策展人
- 外文名
- curator
- 全 称
- 展览策划人
- 参与活动
- 艺术展览活动
“策展人”(curator)一词首度出现于14世纪中叶,意指监督者、管理者或维护者。其字源是拉丁文动词curare,意为「照料」;起初是用于形容那些负责照料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的人。而策展人的角色从萌芽到发展成今日的模样,则与权贵阶层收藏各种对象作为闲暇消遣的行为密不可分。 [2]
自17世纪起,多元形式对象(包括自然与地质标本、雕刻品、装饰品及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行为开始形成风气,其彰显的所谓绅士文化中的“好品味”,被认为是贵族血统和智慧的象征。当时的权贵会在家中腾出几个房间,用于存放及展示他们的收藏品。这些房间被称为“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ies,德文称为艺术品收藏室(Kunstkammer)或奇珍品收藏室(Wunderkammer)]。收藏家会列出收藏清单,并选择要添置哪些对象,或是将这些任务委派给管家。负责照料这些艺术品、收藏品或古物的人便称为“看守者”(Keepers),欧洲的某些博物馆至今仍沿用这项称谓;“看守者”一词有时也用于指涉高级策展职位,或承担研究、书写及鉴赏等额外职责的策展角色。 [2]
哲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是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简称皇家学会)陈列室的首任“看守者”(Keeper)。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旨在透过观察及实验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而其所属的陈列室则用于收藏和展示各种自然物及人造物。1661年的皇家学会档案把虎克记载为“实验照料者”(Curator ofExperiments)。然而,这个职称与艺术品和其他类型的对象毫无关联。事实上,虎克当时的职责是筹备、照料及协调每周一次的新科学实验演示。在虎克担任这个职位的四十年期间,他的职责逐渐多元化,进而演变为当今意义下的“看守者”。虎克(与他人合作)研究及记录皇家学会的众多作品,并为它们编纂目录。综合观之,虎克所扮演的两种角色堪比今日我们对策展人角色的诠释。 [2]
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欧洲出现各种大型收藏,而许多收藏家后来都把收藏品遗赠给国家。在这个时期,博物馆馆长、看守者以及策展人的角色划分经常模糊不清,而且权责相互交错,但唯有“策展人”一词的涵义与博物馆或其他(无论艺术或非艺术)收藏品的管理者最为相关。如今,策展人的职责也同样广泛和包罗万象,例如决定要添置哪些对象作为馆藏(透过收购、委托或赠与方式获得)、对某件收藏品或一系列收藏品进行具原创性且深入的研究、照料作品并将之文件化,以及把所知所学透过学术发表与展览分享给公众与(或)同侪。 [3]
人们通常认为策展人的核心角色应为视觉文化及品味方面的专家。这个角色的原型在19世纪中叶至末叶成形,其内涵到了20世纪中叶逐渐变得明确。博物馆的角色也恰好在这个时期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品贮藏室及陈列室,而逐渐蜕变为参与和学习的场所;艺术家与策展人也可利用博物馆进行合作,共同实验新的表达及展示方法。正是在这个时期,艺术界出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提出各种不同于单纯展示馆藏品的展览专案。更确切地说,这些新一代的策展人连结多样化的作品,聚焦于某个艺术性或历史性主题,或是将创作方式相近的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示。
蓬杜.于尔·丹(Pontus Hultén)及哈洛德.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等活跃于战后时期的杰出策展人曾设计出许多具开创性的展览。
于尔丹在担任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Stockholm)馆长期间(1958年至1973年),史无前例地把座谈会、辩论会、音乐会,以及影片放映等形式引入美术馆,并且向公众介绍美国波普艺术(Pop)等重要的艺术运动,成为欧洲地区的创举。于尔丹在1973年移居巴黎,随后担任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Musée Nationale d’ Art Moder ne,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创始馆长,持续创造具开拓性且影响深远的展览,试图藉此连结欧洲主要城市的文化成果,并标示策展方面的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
史泽曼原本是一位演员、舞台设计师暨画家,直到1957年才开始他的策展职业生涯。史泽曼在担任伯尔尼美术馆(Kunsthalle Bern)馆长期间(1961年至1969年),为克里斯托(Christo)和珍妮-克劳德(Jeanne-Claude)这对艺术家夫妇提供他们生平首次以布料包裹整栋建筑物的机会。此外,史泽曼于1969年为伯尔尼美术馆策划「活在你的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这档展览,由此确立所谓“大型展览”’(greatexhibition)的典范模式。这档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均透过某个核心概念相互连结,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有时带有挑战意涵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策展模式导致策展人身份(curatorship)首度遭到批判:有些评论家认为,艺术、艺术家以及策展人之间的天秤,已过度向策展概念这一端倾斜。
综观1990年代,策展实践史在英语系国家确实受到更多关注;尽管如此,关于策展实践的历史记述仍相当零星。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现为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展览与计划联合总监暨国际项目总监]乃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他曾提到:“……我做这件事‘把策展史文件化’的目的,实际上并非为了把事物历史化,而是为了理解为何这些事物不为人所知。” [4]
可以确定的是,在我们理解过去与当今的艺术及文化的过程中,策展人始终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他们承担的是较为传统的职责,抑或当代的新内涵。策展人透过与艺术家之间的共生关系,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并持续探寻未来文化的趋势与面貌。 [4]
主题专家策展人(subject specialist curators)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经常活跃于大型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另一种则任职于小型艺术机构。
经常活跃于国立美术馆之类、拥有一流馆藏的大型组织中的策展人,其职能更侧重于高屋建瓴的学术策划与统筹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馆藏经理、文物维护保存人员及或研究员等组织内的其他职员承担了策展人传统职责(对艺术品的照料或文件化)的某些面向。虽然这样的职责分担有利于策展人进行专业研究或致力发展重要展览项目,但也会使策展人对馆藏产生些许疏离感,因而必须负担管理大型团队、与策展同僚协商和协作等额外职责。
然而,任职于较小型组织的策展人不仅必须执行传统上与其角色相关的所有研究与展览任务,亦须负责维持准确的展览纪录;撰写、编辑与管理各种印刷品及出版品;进行图像研究;处理版权问题;同时亦须参与(也可能必须筹办)推广教育、座谈、倡导、募资及媒体舆论等隶属当代展览计划的各种活动。 [5]
相较之下,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s),或自由策展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界定自己希望承担的角色职责。有些独立策展人善于规划公共活动、公共艺术委托、挑选适合展示于办公室或工作场所的艺术品,或者为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提供服务。有些则在私人艺廊工作,为艺廊的签约艺术家筹办展览,或为这个全然商业化的环境提供具有明确根据的艺术史观点。也有一些独立策展人擅长策划巡回于美术馆及艺廊的展览,使自己暂时成为外部共同策展人或“客座”策展人,与这些美术馆或艺廊聘雇的策展人共事。 [6]
客座策展人的挑战性在于智慧且充分地提出批判性意见,以此帮助机构突破局限,即既要保持独立与专业性,又需与商业、大众趣味、合作机构的立场等相妥协。同时,迅速理解机构的运作方式和议题设定的能力,与募资人员、布展人员和国际交流专家等各部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高效理解合作方所处地区的文化历史等也是独立策展人应具备的素质。曾于2000年任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London)客座策展人,并与该馆策展团队协作筹办题为“世纪之城:现代大都会的艺术与文化”(Century City: Art and Cultur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的保罗·维南希奥·菲略(Paulo Venancio Filho)是为代表。
由于自身职业身份的特性,艺术家策展人(artist-curator)在为其所驻机构策划展览时,能够自由地打破该机构的传统,在策展实践层面亦不须迎合学术研究般的严谨要求。我们或可将这类策展实践定义为装置艺术作品,即使该装置是由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所组成。
艺术家-策展人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至少可追溯至1768年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创立之时。当时,身为艺术家暨研究院成员之一的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同时身兼该院的组织者、管理者与策展人。然而,迟至1927年时任德国汉诺威邦立美术馆(Landesmuseum in Hanover,Germany)馆长的亚历山大·多纳(AlexanderDorner)才史无前例地邀请一位艺术家-设计师策划一档展览,内容涵盖这位艺术家-设计师自己及其同侪的作品。艾基·李西斯基(EI Lissitzky)则将自己的作与毕加索(Picasso)、雷捷(Léger),以及施维特斯(Schwitters)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一并展示。而艺术家-策展人的数量在20世纪末急剧增加,或许正是对备受瞩目的策展人角色以及所谓“明星策展人”(celebritycurator)的诞生强烈抵制的结果。 [6]
“照料者”(curator)一词经常用于指涉文化组织中的部门主管(例如教育部门主管,展览部门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协调及管理各自部门的效能产出,确保各自部门团队朝着组织整体的愿景与方向努力。
除此之外,更衍生出其他种类的策展人,包括档案策展人、电影策展人、新媒体策展人、文字策展人、音乐策展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职衔指的是那些负责构思、选择及组织展演活动的人,他们透过这些展演活动,把精心挑选的素材呈现给参访大众。
就艺术界内部而言,促成策展人职业在当今兴盛,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的原因,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1990年代以来,与策展领域相关的讨论及著作大量出现,策展领域日趋历史化与专业化,如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于2008年出版的《策展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勾勒出策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以及成为范式的展览。
第二,策展研究课程在大学中大量涌现。如今,策展实践常被视为一种文化生产的权威形式,与艺术作者身份相关,甚至并驾齐驱。
第三,随着艺术界在1960年代的去神秘化(demystification)过程,催生了策展人应为教育者的理念。如今,策展人必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进而合理化其策展实践,挑战视觉艺术的新潮流,并它们置入某种历史脉络。
第四,艺术、时尚、设计与建筑始终是携手并进地发展,而策展人也逐渐成为有设计意识的仲裁者,去判断事物是否具备风格或高度复杂性。当代艺术被视为一种只有少数富人负担得起的奢华品牌,而某些策展人便透过这层关系获得富贵与名利,他们建立了近乎名流的地位,他们的面容不只见于艺术杂志,也出现在主流报章杂志。这种情况强化了人们对策展人形象的憧憬。然而,绝大多数策展人的情况却非如此。
“策展人必须消弭艺术家、社会大众、相关机构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社群之间的鸿沟,并为之搭起沟通的桥梁。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透过连结不同的人与实践,创造使他们彼此产生火花的条件,藉此建立临时性的社群。”——奥布里斯特
作为沟通多样群体的桥梁,策展人需要发挥创造,将多元的思想融汇于一处,并呈现以展览的语言逻辑。为实现这一目标,策展人通常要历经这些流程,即初步规划,确认方案,估计预算并筹措资金,签订劳务与各种合约条款,策划展览出版物与周边商品,在具体空间设计完整的展览,撰写解说资料、新闻稿、邀请函等材料,实地布展,最终调整,参加开幕、发表演说、提供导览,将展览档案化,撤展并归还展品,评估展览成果并总结错误。
具体而言,在初步规划阶段,策展人将确定展览的主题及传达的理念、选择展览的类型与场地、拟定赞助者的范围;进入确认方案阶段,为了将好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展览,展览的主题将进一步精进,同时,展品清单编辑、空间规划也要配合展览纲要文件推进,有条件还可以寻找巡回展览的机会;
在展览提案与规划形成后,策展人要估算出务实的预算,建立财务可归责制度,识别出赞助者并说服他们提供资金、实物或服务;在资金到位后,便可以与机构、画廊及其他组织签订内含借件协议与保险赔偿等的合约,并排定展览期程;策展人还将根据各方意见与成本决定是否出版和展览画册或专书,出版物又涉及与出版团队的接洽,委托、编辑与撰写文章,图片蒐集、版权、归属方资讯与使用许可,平面设计,监督印刷与制作,销售与推广等;
设计展览空间,需要根据展览场地及其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方案通常在建模软件中完成,这一方案包括为展览空间及展品定序,设计观展路线,估算观众观展时长,在展厅视听呈现方面融入新媒体技术,建造墙面,设计墙面色彩,规划展示设备的装置线路等等,在方案完成后还需与艺术家及借展单位协商沟通;
在展览开幕前数周,策展人要撰写并打印新闻稿与解说资料,解说资料包括前言、作品展签、展览手册、墙面标识与导引文字等,针对嘉宾与媒体的邀请函的写作与寄送也应及时完成;临近展览的前一周,展品陆续运抵展场,确认展品无虞后,布展活动也将展开,展厅的设计方案将得到实现,具体操作如粉刷展墙、把展品固定于墙面,装调照明设备甚至控温设备,布置展签与墙面标识等;
在开幕前一日与开幕当天,展览将完成最终调整,安全问题与工作人员的任务也需确认,此外,与媒体接洽是策展人在开幕当日的重要任务,策展人通常会接受采访,发表演说,提供导览,以及准备展览资料与新闻稿供媒体参考;
在展览期间与展览结束后,将展览档案化,追踪调查并建立人脉网络,撤展并归还展品,评估展览成果并从错误中学习,能使展览划上圆满的句号。
爱莉森.卡罗.独立策展人.桂雅文译.台湾:台湾五观图书出版社,2004.
[日]南条史生.艺术与城市——独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轨迹.田园城市出版社,2004.
刘景、唐锁等编译.策展的能量.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
[英]阿德里安·乔治.策展人手册.ESTRAN艺术理论翻译小组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