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若周

鎖定
王若周(1888一1957年),原名昌廷,又名鳳基,廣東東莞虎門南柵村人。年輕時經同鄉王莊持介紹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三期,畢業後考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後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辛亥革命時,曾任光復軍團長,隨陳其美蔣介石等在上海發動起義。歷任中華革命軍東路討逆軍第二路司令,粵軍第四支隊副官長、參謀長、總統府邊防督辦署諮議。1922年任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1925年2月,參加東征之役,後任第十六師副師長。1926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六師中將師長,隨蔣介石進行北伐。後在南京兼兩淮鹽務緝私局局長。
中文名
王若周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57年
出生地
廣東東莞虎門

王若周生平事蹟

陳濟棠主粵時,1930年王若週迴廣東任陳的第一集團軍中將高級參謀,奉命視察汕頭、北江一帶防禦工事。1936年餘漢謀接任廣東綏靖主任時,仍委王若周為中將高級參謀,直到抗戰前夕。在任期間,他曾回虎門與蔣光鼐等創辦虎門醫院。

王若周個人經歷

讀書甚少,雖不至於目不識丁,但也頂多是粗通文墨。青年時代,他原來是給村中有錢人家當“後生”,後經當時任廣東路軍小學督辦的鄉人王莊持介紹,得入廣東“陸小”就讀。畢業後,投身“撈家”出生的福軍首領李福林麾下效力。由於他個性隨和,做事勤謹,深得李之器重,很快就從一個下級軍官擢升為混成旅旅長。 未幾,李福林與另一位廣東軍閥為爭奪地盤而爆發戰事。福軍的參戰部隊就是王若周的那個旅,而對方參戰部隊的指揮官,卻正是王若周的同鄉兼恩師王莊持。王莊持資格甚老,作戰經驗也十分豐富,任廣東路軍小學督辦期間,粵系得許多著名將領如李濟深陳濟棠陳銘樞蔣光鼐李章達餘漢謀等,都出自他的門下。王若周怎是他的對手,才一接火,隊伍便被打得七零八落,土崩瓦解。王若周暗暗叫苦,慌急之中,抬頭看見前面土坡上有一座古廟,廟門口上方有塊兩米多長的木匾,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手腳並用,緣壁而上,躲到匾後,把身體捲縮得像只煮熟了的大蝦公似的,一動也不動。王莊持帶着隊伍打掃戰場,不知是看在同鄉和門生的份上,有意放他一馬,還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竟然沒派人去搜查那塊木匾背後,王若周才躲過了這一場大難。 “粵桂戰爭”前後,王若周依附南天王陳濟棠,任中將高級參議,亦深得陳的信任。陳濟棠為掌握南京政府的動態,特派王若周攜鉅款去南京活動。王若周帶着一大筆款子坐船到上海,剛登上碼頭,正欲覓車前往南京,就碰上了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同鄉王應榆王應榆看見王若周,就連忙把他扯到一邊,神色緊張地説:“老若,你真是糊塗了,現在南京的碼頭,車站,各處交通要道,都佈滿了軍警便衣,正要捉拿你,你還去自投羅網?”王若周大吃一驚,連忙問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陳濟棠手下的大將餘漢謀已暗中投靠了蔣介石,透露了陳濟棠倒戈,反對南京政府,派王若周來南京活動等情況。蔣介石十分震怒,當即命令戴笠派出大批軍警便衣,守候在車站、碼頭和各處交通要道,只等王若週一到,就馬上將其扣押起來。王應榆從熟人當中探聽到這個消息,出於同鄉情誼,便連夜離開南京來上海守候王若周。 當下王若周聽了王應榆的敍述,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再三謝過王應榆後,深知陳濟棠敗局已定,回去覆命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就索性連廣州也不回,挾着那批經費徑直跑到香港當起寓公來。不過,他怕蔣介石的便衣特務追到香港,又擔心陳濟棠不肯放過他,躲在寓所裏足足幾個月不敢公開露面。王若周為人雖平庸,但性格尚算忠厚。他曾參與籌建創辦虎門中學;抗日戰爭期間,對“東縱”的活動,倒也不怎麼幹涉。在他擔任“蓮溪局”董事長時,也曾拔出經費施醫、施藥、施衣、施粥、賑濟災民,為桑梓做過一些好事。建國前夕,他定居香港,現已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