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翃

(唐朝將領)

鎖定
王翃(?~802年),字宏肱,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上元元年(760年)“才兼文武”科應舉及第。自折衝授官辰州刺史,遷朗州,有威望智術,所蒞立名。 [1-2] 
出身太原王氏。大曆五年遷容州刺史、容管經略使。安史之亂之後,容州名義上是朝廷底盤,但是嶺南洞居蠻人趁機起亂("洞蠻"、"溪洞(峒)"、"洞僚"等,就是華夏、漢民族視野中對南方民族古代特殊洞居聚落人羣的蔑稱。),洞蠻首領梁崇牽自稱“平南十道大都統”,為容州實際控制者,前任容州刺史實際都在滕州或寄梧州。王翃任容州刺史,招募甲兵討伐嶺南溪洞夷獠,收復容州。
唐貞元十八年(802年),去世,時年七十多歲。
本    名
王翃
字宏肱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
逝世日期
802年
籍    貫
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
家    世
太原王氏“四房王氏”第一房

王翃人物生平

王翃,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始自折衝授辰州刺史,再遷朗州刺史,有威望智術,所蒞立名。大曆五年遷容州刺史、容管經略使。王翃至藤州,言於眾曰:“吾為容州刺史,安得寄理他邑。”乃出私財募將健,許奏以好爵,以是人各盡力。不數月,斬賊魁歐陽珪。馳於廣州,見節度使李勉,求兵為援。勉曰:“容州陷賊已久,羣獠方強,卒難圖也。若務速攻,只自敗耳,郡不可復也。”翃請曰:“大夫如未暇出師,但請移牒諸州,揚言出千兵援助,冀藉聲勢,成萬一之功。”勉然之。翃乃以手札告諭義州刺史陳仁璀、藤州刺史李曉庭等,同盟約討賊。翃復募三千餘人。力戰,日數合。節度使牒止翃用兵。翃慮惑將士,匿其牒,奮起士卒,大破賊數萬眾,擒其帥梁崇牽。賊遁數百里外,盡復容州故境。翃發使以聞,奏置順州,以遏餘寇。前後大小百餘戰,生擒賊帥上獻者七十餘人。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討處置使。翃又令其將張利用、李實等分兵討襲西原。遂收復鬱林諸州,部內漸安。後因哥舒晃殺節度使呂崇賁,嶺南復亂。翃遣大將李實悉所管兵赴援廣州。西原賊率覃問復招合夷獠曰:“容州兵馬盡赴廣州,郡可圖也。”於是悉眾來襲。翃知其來,伏兵御之,生擒覃問,其眾大敗。代宗聞而壯之,遣中使慰勞,加金紫光祿大夫。時西蕃入寇河中,元帥郭子儀統兵備之。乃徵翃為河中少尹,充節度留後,領子儀之務。有悍將凌正者,橫暴擾軍政,約其徒夜噪斬關以逐翃。有告者,翃縮夜漏數刻,以差其期。賊驚而遁,卒誅正,軍城乂安。歷汾州刺史、京兆尹。屬發涇原兵討李希烈,軍次滻水。翃備供頓,肉敗糧臭,眾怒以叛。翃奔至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將作監,從幸山南。車駕還京,改大理卿。出為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入為太子賓客。貞元十二年,檢校禮部尚書,代董晉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禦使。凡開置二十餘屯,市勁筋良鐵以為兵器,簡練士卒,軍政頗修。無何,吳少誠阻命,翃賦車籍甲,不待完繕,東畿之人賴之。十八年卒,時七十餘,諡號“素”,贈禮部尚書。 [1-2] 

王翃家屬成員

王翃出身太原王氏四房王氏第一房。北魏大臣王瓊的四子後裔,號稱“四房王氏”。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達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王瓊四子後裔,均被列入禁婚家範疇,博文約禮,門第清華,冠於卿族。 [3-6] 
父親:王光謙。
兄長:王翊,刑部侍郎、御史中丞。
兄長:王翱。
弟弟:王向。
弟弟:王翽。
兒子:王正雅,大理卿,贈左散騎常侍。
侄子:王堪,王翱之子。
侄孫:王聰,王堪之子。
侄曾孫:王溥,唐昭宗時期宰相。 [7] 
參考資料
  • 1.    《王翃》  .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引用日期2019-08-31]
  • 2.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一百七·王翃(兄翊) 》:王翃,太原晉陽人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5-31]
  • 3.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4.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6.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王氏)》: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後漢連聘不至。霸生鹹,鹹十九世孫澤,字季道,鴈門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子: 渾、濟。渾字玄沖,晉錄尚書事、京陵元侯。生湛,字處沖,汝南內史。生承,字安期,鎮東府從事中郎、藍田縣侯。生述,字懷祖,尚書令、藍田簡侯。生坦之,字文度,左衞將軍、藍 田獻侯。生愉,字茂和,江州刺史。生緝,散騎侍郎。生慧龍,後魏寧南將軍、長社穆侯。生寶興,龍驤將軍。生瓊,字世珍,鎮東將軍。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 7.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七·王溥》:王溥,字德潤。字德潤,失其何所人。第進士,擢累禮部員外郎、史館脩撰。崔胤鎮武安,表署觀察府判官。胤不赴鎮,溥留充集賢殿直學士。御史中丞趙光逢奏為刑部郎中,知雜事。昭宗蒙難東內,溥與胤説衞軍執劉季述等殺之。帝反正,驟拜翰林學士、户部侍郎,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户部。不能有所裨益,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部。未幾,召拜太常卿、工部尚書。會朱温侵逼,貶淄州司户參軍,賜自盡,與裴樞等投屍於河。(按:有誤,王溥是太原晉陽人,本傳誤為“失其何所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