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紅星

(考古學家、鑑賞家)

鎖定
王紅星,男,1957年8月出生,考古學家,鑑定專家。曾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5]  ,湖北省藝術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明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武漢大學科技考古中心學術委員,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職。
早年參與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 [8]  主持發掘了荊門包山楚墓 [9]  、棗陽九連墩楚墓等重要遺址。在擔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期間,主持了湖北省多項考古項目,主編出版了多部考古及鑑賞類專著圖錄。
中文名
王紅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7年8月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職    業
考古學家

王紅星個人履歷

198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考古專業,被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部工作。
1982年任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1983年任館員。
1989年館所分家 [6]  ,調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91年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1992年任業務副所長,1995年任研究館員,2001年任所長 [12] 
2002年兼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保中心主任。
2002年—2008年,擔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10]  。擔任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所長期間,負責湖北省境內的三峽和南水北調庫區的考古發掘,兼任三峽重慶庫區考古總監理。
2007年,湖北省博物館率先對公眾免費開放,開地方博物館之先河 [3]  。在擔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期間,支持主辦了湖北省博物館十一個基本陳列展覽,引進展出了《渾厚華滋——黃賓虹山水精品》、《敝帚自珍——豐子愷晚年漫畫精品》、《雄肆朴茂——吳昌碩書畫精品》、《心遊目想——鴻禧美術館藏中國書畫》等專題展覽。獨著或主編公開出版了二十餘部學術專著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王紅星考古經歷

1978年參與隨州曾侯乙墓發掘。 [8]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最上者為王紅星。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最上者為王紅星。
1986年,主持發掘了荊門包山楚墓 [9]  ,包山大冢出土文物震驚世界 [13] 
2002年,主持發掘棗陽九連墩楚墓 [4]  發現墓基、封牆、祭祀坑、大型車馬坑等遺蹟,確認1、2號墓為夫妻異穴合葬,發現虎座鳥架鼓 [14]  等重要文物。

王紅星獲獎情況

所著《包山楚墓》獲夏鼐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7] 
2006年,獲國務院特殊人才津貼。 [11] 

王紅星專著圖錄論文

王紅星文博類

  1. 《包山楚墓》,主編、第一執筆,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2. 《包山楚簡·序言》,執筆,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3. 《博物館免費開放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主編、第一執筆,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
  4. 《塵封的瑰寶》,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5. 《長江中游文明之旅叢書》,11冊圖錄主編並作序,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6.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顧問、編委,並執筆湖北瓷器概述,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7. 《湖北出土文物精粹》,主編並作序,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
  8. 《鄭和時代的瑰寶——梁莊王墓出土文物精品》,主編,2005年9月。
  9. 《湖北考古報告集》,主編並作序,《江漢考古》編輯部編,2008年6月。
  10. 《江漢考古100期總目索引及摘要》,主編,《江漢考古》增刊,2007年9月。
  11. 《七彩霓裳——雲貴高原民族服飾》,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6月。
  12. 《保衞大武漢——紀念保衞大武漢70週年》,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7月。
  13. 《心與音——文化視野下的世界民族樂器》,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12月。
  14.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人地關係研究》,長江出版社,2015年9月。
  15. 《荊州大遺址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16. 《棗陽九連墩楚墓》,文物出版社,2022年12月。

王紅星書畫鑑賞類

《渾厚華滋——黃賓虹山水精品》,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6月。
《敝帚自珍——豐子愷晚年漫畫精品》,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6月。
《雄肆朴茂——吳昌碩書畫精品》,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9月。
《心遊目想——鴻禧美術館藏中國書畫》,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12月。
《物我觀照——鴻禧美術館藏雅趣品錄》,主編並作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王紅星考古學論文簡報

  1. 《包山楚墓墓地試析》,獨著,《文物》1988年5期。
  2. 《包山二號墓的年代與墓主》,獨著,《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3. 《楚國高級貴族墓用鼎制度分析》,獨著,提交國際楚國曆史與文化討論會(1988年)。
  4. 《由包山二號墓看楚系高級貴族墓的用鼎制度》,獨著,《包山楚墓·附錄一五》,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5. 《包山簡牘所反映的楚國曆法問題》,獨著,《包山楚墓·附錄二〇》,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6. 《包山二號墓漆器羣研究》,獨著,《楚文藝論集》第二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12月。
  7. 《楚國貴族家庭墓地》,獨著,《中國》1988年6期。
  8. 《略論包山墓地發掘的考古學價值》,獨著,《江漢考古》,1988年2期。
  9. 《江漢地區龍山時代遺存的命名問題》,第一執筆,《江漢考古》,1985年2期。
  10. 《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管窺》,獨著,《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11. 《九連墩1、2號楚墓的年代與墓主身份》,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2. 《包山楚簡研究評述》,獨著,《江漢論壇》1993年9期。
  13. 《包山楚墓研究述評》,獨著,《華夏考古》1994年2期。
  14. 《秭歸官莊坪周代遺址初析》,第二執筆,《江漢考古》,1984年4期。
  15. 《江漢地區龍山時代遺存的命名問題》,第一執筆,《江漢考古》,1985年2期。
  16. 《石家河文化初論》,獨著,《文物考古論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17. 《石家河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外力作用問題》,獨著,《中國考古學會笫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18. 《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管窺》,獨著,《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19.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分佈規律、文化中心的轉移與環境變遷的關係》,獨著,《江漢考古》,1998年2期。
  20. 《馴化水稻和稻作農業源地研究》,獨著,《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3期。
  21. 《談實物史料的鑑別和運用》,獨著,《江漢考古》,1997年2期。
  22. 《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第一執筆,《文物》,1988年5期。
  23. 《荊門胡家崗遺址發掘簡報》,第二執筆,《江漢考古》,1988年2期。
  24. 《荊門鐵匠灣遺址發掘簡報》,第一執筆,《江漢考古》,1988年2期。
  25. 《沮漳河中游考古調查》,第一執筆,《江漢考古》,1982年2期。
  26. 《當陽馮山、楊木崗遺址試掘簡報》,獨著,《江漢考古》,1983年1期。
  27. 《秭歸官莊坪遺址試掘簡報》,第一執筆,《江漢考古》,1984年3期。
  28. 《長江中游考古研究三題》,獨著,《荊州楚文化暨先秦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9. 《關於楚郢都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獨著,《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笫五集》。
  30. 《應城門板灣遺址發掘的啓示》,獨著,《文物報》,2002年10月
  31. 《長江中游地區城濠部落的源起與功用》,獨著,《文物報》,2002年10月。
  32.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城濠部落源起與功用之我見》,獨著,《文明通訊》, 2003年6期。
  33. 《三峽考古原始資料的整理與利用問題》,《2003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獨著,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4. 《神秘的九連墩》,獨著,《國家地理》,2003年3期。
  35. 《九連墩楚墓發掘現場直播的經驗與教訓》,獨著,《文物報》,2003年1月。
  36. 《棗陽九連墩楚墓發掘的主要收穫》,獨著,《考古》,2003年7期。
  37. 《九連墩1、2號楚墓的年代與墓主身份》,獨著,《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 
  38. 《九連墩楚墓發掘紀實》,《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獨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39. 《棗陽九連墩楚墓的主要收穫與荊州楚墓的異同》(日文),獨著,《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五號,2007年3月。
  40. 《注目荊州—大遺址保護的新視野》,獨著,《中國文化遺產》,2010年第6期。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