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立羣智解成語

鎖定
面對成語,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認識它中間的每一個字,卻不知道它在説什麼(王立羣)。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內藴的傳統文化對現實極具借鑑意義,但當下卻存在“成語濫用”和解讀不夠等弊端,王立羣先生以淵博的學識和精彩的解讀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漢語成語的範本,《王立羣智解成語》系列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無味,拒人千里的猙獰面目,也不是攢書者湊合的東鱗西爪,淺嘗輒止的應景之作,他是當前最受歡迎的一線學者積一生的飽學以最通俗的文化講評,通過一則則成語娓娓道來人生的哲學,相夫教子的技巧,為人處世的學問等,它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做到了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完美結合。
中文名
王立羣智解成語
作    者
王立羣 [1]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
定    價
3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4782145 [1] 
圖書 圖書
王立羣智解成語①
一、成語是如何煉成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成語是漢語中最能表現民族語言特色的部分。成語中藴含着無比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成語是歷史的縮影,成語是民族文化濃縮的結晶,成語是祖先豐富智慧的光芒,成語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累積。可以這麼説,不瞭解成語,不熟悉成語,不會準確地運用成語,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漢語強大的表現力,就永遠體驗不到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就只能一直徘徊在漢語的大門之外。既然成語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成語到底是怎樣的語言片段呢?成語是怎麼“成”的呢?
“成語”一詞的形成
“成語”的“成”
成語的生成來源
二、舌尖上的成語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續的基礎。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別愛吃的人,現在被稱為“吃貨”。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吃也特別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各方面滿足着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一家電視台都有一檔關於吃的欄目。中國歷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獻。我們從成語的角度,來講幾個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因為吃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不食周粟——人活着不光只為吃
墦間乞餘——舌尖上的悲哀
三、夢裏乾坤
俗話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會做夢。藝術家因為夢激發出創作靈感,方術之士通過夢來預測未來的吉凶,普通人因為夢人生平添了幾許色彩。夢無論怎麼奇特,總是與現實世界有聯繫的,是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曲折反映。在歷史的沉積中,夢亦無處不在。現代漢語中,有一些成語,就源自古人的夢,與夢有密切的關係。
病入膏肓:夢即現實
莊周夢蝶:糾纏不清的夢與現實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現實沒有夢中尋
痴人説夢:多聞闕疑
四、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年的央視春晚,有一首樸實的歌曲,以平凡的語句、舒緩的旋律,訴説了歲月流轉中的普通故事。“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曲在不經意的旋律流淌中,一下子觸動了所有觀眾的心絃,成為這年春晚最火的歌曲。這首樸實感人的歌曲名字叫《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詞不驚人、曲不激烈的歌曲,為什麼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時間究竟是什麼
確定的時間與不確定的心理
一個起點兩種態度
五、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以“家風是什麼”為題,在全國許多地方連續進行了採訪報道。這個活動傳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們對家風內涵的進一步思考。與此同時,媒體報道了好幾起校園投毒案,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坑爹”事件,促使我們對教育這個問題追問、反思。不少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古代,試圖從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經驗教訓。漢語成語中有哪些育子成語呢?我們從中有何借鑑呢?
“孺子牛”的尷尬
什麼是愛
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傳身教
六、尋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貪”的封建社會,清官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於是,百姓們虛構出了眾多的青天大老爺,他們“鐵面無私辨忠奸”,他們是“定盤的星”,寄託着百姓心中的信仰與期待。任何虛構都是有現實基礎的,中國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風亮節彰顯着官場正氣。“反腐”與“倡廉”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在對貪官進行揭露的同時,學習清官的高風亮節亦是必要之舉。那麼,中國有哪些清正廉潔的成語?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貪為寶
“兩袖清風”與“兩袖銅臭”
“一意孤行”的堅守
借我一雙慧眼
七、“老虎”與“蒼蠅”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提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羣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這一行動開啓了新時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來,一批省部級高官紛紛落馬,顯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決心與信心,使得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麼,中國成語中有哪些與“老虎”“蒼蠅”有關的成語?“老虎”“蒼蠅”為何該打?
烏紗的誘惑
有利可圖
貪官之“貪”
八、誠信的力量
誠實守信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但在今天,這一向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道德像一座遍體鱗傷、備受侵蝕的大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司空見慣,我們正面臨着一場信任危機。
“三季”的承諾
立木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圖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修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師友的提攜之情,這自不必言,智障兒童身邊的圓夢人,老人摔倒後素不相識的人伸出的一雙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傘,挫折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無一不是心中最感動的瞬間,傳遞出的是銘記一生的温暖。中國成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知恩圖報”自然是成語家庭的重要一員,那麼,中國成語中有哪些經典的感恩成語呢?它們背後又有着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結草銜環
一飯千金
知恩圖報
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閲讀量少得可憐(雅虎讀書,2012年10月9日)。接着,有新數據指出,北歐國家人均年閲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閲讀量僅為6本。後來,又有人研究説,按照嚴謹的國際閲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閲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為8.4—8.5本,美國約為8.7本。2012年,我國18—70週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閲讀量為4.39本,與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國人的閲讀現狀》,《東方今報》2013年10月17日)。儘管這些數據很不確切,但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人的人均閲讀量是非常低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中國人是有閲讀的習慣的
讀書究竟為了什麼
沒空,忙着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