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秀蘭

(全國“三八”紅旗手)

鎖定
王秀蘭,原名王雁,女,漢族,1916年11月出生於河南省太康縣朱口鄉王窯村。195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於1986年4月19日與世長辭,終年70歲。 [1] 
中文名
王秀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6年11月
逝世日期
1986年4月19日
人物生平
王秀蘭,原名王雁,女,漢族,1916年11月出生於河南省太康縣朱口鄉王窯村。195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小家境貧窮,隨母要飯。8歲給當地劉朝太家做童養媳,因不堪虐待,於1939年逃到鞍山市八卦溝,入鞍山昭和制鋼所當工人。 [1] 
1948年2月鞍山解放後,王秀蘭從八卦溝遷入鐵西共和街。同年,與鞍鋼耐火材料加工廠工人楊巨生結為夫婦,不久被選為居民組長。1953年被選為共和街第七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主任,兼鞍鋼耐火材料廠職工家屬委員會主任。她把做好家屬工作,安排好職工生活,減輕職工負擔,為鞍鋼生產當好服務員,做為居委會工作重點。她數十年如一日,起早貪黑,奔波於千家萬户之間。1956年春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到鞍鋼視察時特意到王秀蘭家訪問,從羣眾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直到婦女用的針頭線腦,進行了詢問,並指示:“要儘快辦一個幼兒園,逐步擴大完善,讓婦女們走出家門,讓職工一心參加生產。”按照總理指示,王秀蘭同廣大職工家屬一起,因陋就簡,創辦第一座街道幼兒園。有房子20餘間,保教人員50餘人,設11個班,共收孩子700餘名。幼兒園設浴池、菜窖、茶爐房、遊戲場地,做到孩子理髮、洗澡、頭疼腦熱、縫補不出園。同時設長託班、臨時班、接送幼兒車。 [1] 
1958年,鞍鋼耐火廠決定擴大生產,勞動力不足,王秀蘭主動承擔動員工作,報名190人,實際錄用160人。接着組織其他職工家屬和閒散婦女辦起了服裝廠、木器廠、草繩廠、小五金廠,為鞍鋼生產服務。在鞍鋼奪鐵保鋼大會戰日子裏,她組織職工家屬開展“五好”表演賽、夫妻叫號賽,鄰里互助賽,保證職工吃好,休息好。並組織服務小分隊到職工獨身宿舍拆洗被褥,補衣服。 [1] 
1959年,王秀蘭響應中共鞍山市委號召,帶領街道幹部,開展節糧、節煤、節電、節水、節布和儲蓄的“五節一儲”活動。僅一個月就節糧400公斤,節水百餘噸,節布300餘米,節煤5000餘公斤,照明用電由過去每户5至6角降到1角多錢,居民小組儲蓄過千元,居委會過萬元。街道居民勤儉節約,勤儉持家,蔚然成風。 [1] 
1961年2月26日,鞍山市總工會、鞍山市婦聯,共青團鞍山市委和鞍山人民廣播電台聯合開展學習王秀蘭活動動員廣播大會。號召學習她堅定的工人階級立場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學習她不計較個人得失,先人後己的高貴品德;學習她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善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學習她深人實際,調查研究和有事同羣眾商量的走羣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1] 
“文化大革命”中,王秀蘭受到迫害,她堅持的街道工作為生產、生活服務被污衊為“福利主義”,歷屆各級黨政機關授予她的獎狀被全部砸碎。面對逆境她知難而上,1970年1月又挑起共和街黨支部書記的擔子。1977年,她辦起街道小孩長託班,辦起兒童食堂(後改為街道食堂),辦起生活服務站,又組織起街道生活服務小分隊,為烈軍屬,“五保户”、孤寡户、兩地生活户買糧、買煤、買菜。還經常深人鞍鋼慰問第一線生產工人,給獨身職工拆洗被褥,縫補勞作服。1979年,為加強社會治安,王秀蘭組織居委會幹部配合公安派出所,建立街道治安防範網,有力地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分子。1979年當地發生8起案件,全部破獲。 [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街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很快,街道家底越來越厚,面對大力發展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王秀蘭繼續保持勤儉的木色。她在黨支部會上立一條規矩“幹部可以往外搭,絕不準往家扒”,並帶頭執行。
王秀蘭在街道幹了一輩子,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連續多年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兩次出席全國羣英會,被選為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由於她長期超負荷工作,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於1986年4月19日與世長辭,終年70歲。 [1] 
參考資料
  • 1.    鞍山市鐵西區志編纂委員會,鞍山市鐵西區志,無出版社,1993年11月,第333-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