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秀蘭

(豫劇演員)

鎖定
王秀蘭(1925年-2010年5月13日),女,河南省民權縣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祥符調名旦,早年主要活動在豫西和陝西,四十年代就名揚劇壇,蜚聲陝甘豫地區,和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馬雙枝、史彩雲、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譽為豫劇十二大名旦。與王素君王敬先合作近20年,三人並稱為“汴京三王”。王秀蘭一生淡泊致遠、執樸守拙、低調做人、不事張揚、雖懷蘭質竹品,卻因身居幽谷而使她 一生對豫劇事業所做的貢獻及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鮮為人知。
中文名
王秀蘭
別    名
汴京三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省民權縣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2010年5月13日
職    業
豫劇藝術家
代表作品
七星廟
反五關
甘露寺
草船借箭
大登殿 展開
代表作品
七星廟
反五關
甘露寺
草船借箭
大登殿
反西唐 收起
主要成就
《大登殿》(飾西湖公主)
《七星廟》(飾佘賽花)
《甘露寺》(飾孫尚香)

目錄

王秀蘭簡況

王秀蘭生於1925年河南省民權縣閆集大門村人 。9歲在開封學藝,直至她於1982年為開封市少兒福利基金會義演的告別演出,在舞台上活躍了半個多世紀,系豫劇界難得的一位正工青衣演員。豫劇史學家馮紀漢先生在他的論著《豫劇源流初探》中,把她和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馬雙真、史彩雲、崔蘭田、馬金鳳、閆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列為十二大名旦 ,在豫劇界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 。 [1] 

王秀蘭生平

王秀蘭早年

1953年王秀蘭 1953年王秀蘭
王秀蘭的奶師是民國初年開封義成班著名武生,藝名“羊羔”的楊吉祥。楊先生會戲二百餘出,拿手戲有《七星廟》《反五關》《甘露寺》《草船借箭》等。楊先生不輕易收徒,見小秀蘭嗓子條件好,毅然收她做了弟子。王秀蘭從此成為義成班的隨班藝徒,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楊吉祥教戲認真,要求嚴格。每天五更起牀帶着王秀蘭去南城牆一帶喊嗓子練功,晚上住戲後教她唱腔唸白,給她排戲説戲,從未間斷。王秀蘭的啓蒙戲是楊師傅的拿手《七星廟》,接着又學會了《大登殿》。年紀幼小的王秀蘭認定學好戲就能吃飽飯的信念,刻苦練功,加之天子資慧,進步很快,很得師傅喜歡。七十多年後,年逾八旬的王秀蘭回憶起當年,只是不住地説“那吃的苦啊……”,已非言語所能表達了。
好事多難,學戲剛滿一年,楊師傅暴病而死,王秀蘭不得已中止了在義成班的學習生活。隨後她又拜師黃其祥(藝名黃大將)學戲一年。出師後,為了混碗飯吃,王秀蘭到農村跑高台。一次在杞縣唱高台,演出《大登殿》,王秀蘭得到了台下看戲的祥符調前輩著名藝人、“杞縣三亭”之一的王蘭亭先生的賞識。
王蘭亭原是富家子弟,頗通文墨,因酷愛戲曲,棄家下海從藝,是祥符調著名男旦,會唱會演,還能編能寫,很受藝人愛戴。王老見她嗓音寬厚宏亮,扮戲端莊秀麗,做戲樸實大方,十分喜愛。竟步行九十里到開封找到馬家,講明來意。馬家夫婦喜出望外,從此王秀蘭拜在王蘭亭膝下,後在逃難途中又被收為義女。
王秀蘭學藝階段的開封,名伶雲集,其演出讓王秀蘭深受薰陶。馬雙枝的《皮襖記》,陳素真的《三上轎》,司鳳英的《洛陽橋》,史彩雲的《汾河灣》,男旦前輩張芳金(水上漂)的《擔水桶》(即陰陽河)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蓮》等等,加上師父的嚴教,義父的傾囊而授,王秀蘭奠定了堅實的祥符調根基。
開封淪陷後,王秀蘭隨義父逃難到了西安。1939年夏,剛滿十四歲的她在火車站“國民市場”戲院以一出《反西唐》蜚聲於西安城。這期間,王秀蘭掛頭牌演出了《反西唐》《三上轎》《玉虎墜》《抬花轎》《汾河灣》等。
為了廣泛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藝,1940年夏王秀蘭毅然放棄了頭牌包銀的身價,來到西安豫秦戲院,甘願為常香玉當配角拉二套。二人合作長達四年,輾轉於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親如姐妹,互相砥礪學習,配合默契。《秦雪梅》中,二人合演前後主角,《桃花庵》裏常的竇氏,王的陳妙善,《西廂記》常演紅娘,王演鶯鶯。當時的班裏,名伶聚集。常香玉、湯蘭香、馬雙枝、姚淑芳、宋淑雲、曹子道、王金玉(筱火鞭)、馬天德、趙錫銘等都是豫西調和祥符調的“好好”。兩種聲腔在舞台上爭芳鬥豔,讓王秀蘭領略了眾多流派的藝術風采,她兼容幷蓄,博採眾家之長,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藝術。
在與常香玉的合作中,王秀蘭掌握了豫西調深沉委婉的唱法,從常香玉、常香玉的父親張鳳仙那裏汲取了營養。唱河南墜子出身的祥符調前輩馬雙枝平易近人,技藝高超。王秀蘭尊她為師孃,每次馬演出,王秀蘭潛心學習她的行腔、吐字、拖韻、偷字閃板功夫。同樣的一段唱,馬雙枝往往加上幾個虛字、襯字,唱來別有風味,既不落俗套,又顯得字乖嘴巧。王秀蘭大受教益。她説“1956年河南省第一屆戲曲會演,我在《王金豆借糧》裏演嫂子,在唱腔處理上,把當年從馬老師那裏學來的東西用上了,效果很好,得到同行們的好評,自己還得到了一等獎。”
這時期王秀蘭的主演節目有《鳳儀廳》《三上轎》《三上關》等。
1945年9月,王秀蘭和常香玉在寶雞分手,回到開封,在快樂戲院(後來的和平劇場)演出。打炮的《西廂記》轟動開封,成為四十年代中州劇壇明星,也開始了創建自己藝術風格的歷程。這期間,王秀蘭主演了《西廂記》《玉虎墜》《二度梅》《藍橋會》《販馬記》《秦雪梅》《孟姜女》《蝴蝶杯》《抬花轎》等戲,同班主要演員有彭海豹、張子林、鄭蘭波、張文凡、劉素真等祥符調名家。 [2] 

王秀蘭中年王秀蘭

1956年在《王金豆借糧》飾演劉氏 1956年在《王金豆借糧》飾演劉氏
1948年10月,開封解放。王秀蘭苦盡甘來,開始了新的藝術征程。新中國的成立為她施展才華提供了肥沃土壤。她努力演出,積極排演新戲,擁護新政府,首先響應號召,參加劇團體制改制,由快樂戲院調入工人戲院(後來的相國寺劇場),成立了由市總工會領導的工人劇團,是開封藝員中最早參加新劇團的人員之一。
在工人劇團,王秀蘭和前輩藝人張子林、馮煥卿(藝名洋人)、趙清和、楊金玉、高興旺和後來的姚淑芳、王敬先、張桂花、陳慧秋、陳敏秋、王素君等長期合作,演出了《秦香蓮》《陳勝王》《九件衣》《掃穴犁庭》《正氣圖》《洞庭英雄》《卷席筒》《小兒黑結婚》《不能走那條路》《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劇目,成為工人劇團的台柱子。
1950年王秀蘭的《西廂記》就被灌成唱片。1952年代表河南參加中南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演出《二度梅》《櫃中緣》,得到好評,榮獲演員一等獎。子1952年開始,王秀蘭和著名刀馬旦、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開始合作,結下深厚友誼,成為開封市豫劇一團(1956年工人劇團改制成立)的藝術中心,三位默契配合,演出的《天河配》《王金豆借糧》、《陳妙常》大受歡迎。王秀蘭被開封人親切成為“我們的大寶貝”,三王和名醜高興旺被合稱“三王一高”,極受羣眾喜愛。
這一時期,《王金豆借糧》《陳妙常》被灌成唱片。1956年三王演出的《王金豆借糧》一舉榮獲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劇本、演出、演員四個一等獎,三位主演被譽為“汴京三王”。
王秀蘭一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有兩類,一類是婀娜多姿的聰慧少女和端莊典雅的少婦,如紅娘、崔鶯鶯、秦雪梅、劉翠屏、王寶釧、孟姜女、柳迎春等;一類是純樸善良命運悲苦的下層勞動婦女,如秦香蓮、崔金定、趙五娘等。中年以後,又在《對花槍》《忠良譜》《三關排宴》《楊門女將》中成功塑造了薑桂枝、岳母、佘太君等老旦形象。
解放後在現代戲方面,王秀蘭也做了很好的嘗試,獲得成功。她塑造的小芹、李雙雙、楊香草、金環(《野火春風斗古城》中角色)、《沙家浜》裏的沙奶奶、《紅燈記》裏的李奶奶、《商店風浪》的女經理等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以李奶奶和女經理深受廣大觀眾和專家們的讚許,1964年這兩個戲被河南電台錄播。
王秀蘭對待演出極其嚴肅認真,一登台就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出前她畫好壯,穿好戲裝,就如痴如呆般靜坐一旁默戲,進入角色,不許別人打擾。用她自己的話説“靜坐養神,入戲三分”。這樣做是為了“變演員的我為角色的我”。

王秀蘭晚年

中年後,王秀蘭老師身體發福,許多當年的拿手戲只能忍痛割愛。加之王老生性恬淡,歷經了種種磨難後,對名利看得更淡。以至於沒有留下一部視頻資料,錄音資料和她那高超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也極不相稱。
晚年,王老師手術失敗,面部留下疤痕,老人再也不能登台了。2000年河南把“三王”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各時期錄音精選合成全部《王金豆借糧》,邀請年過古稀的“三王”配像。王敬先和王素君老師都是重新披掛上陣,惟有王秀蘭老師,只能讓徒弟周靜代自己配像。2007年,河南電台同王素君老師、石磊老師等人一同赴開封探望王秀蘭先生,談起當年往事,令人不勝感慨。王老還應戲迷強烈要求,唸了《秦雪梅》中的祭文。雖然年逾八旬,仍是字字珠璣。
2010年5月13日,王秀蘭先生因甲狀腺癌症復發,經治療無效,於是日9時15分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