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祝晨

鎖定
王祝晨(1882.10~1967.9.11),名王世棟,字祝晨,綽號“王大牛”。山東現代教育的肇始者,山東教育事業的先驅、“民國時期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山東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被稱為“山東的胡適之”。 [2] 
山東齊河人。清末廩生。宣統二年(1910年)畢業於山東優級師範學堂。歷任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一至三屆副主席,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一、二屆代表,全國人大一屆代表。 [1] 
中文名
王祝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2年10月
逝世日期
1967年9月11日
別    名
王世棟
籍    貫
山東齊河

王祝晨人物經歷

王祝晨(1882.10~1967.9.11)名王世棟,字祝晨,綽號“王大牛”。山東齊河人。清末廩生。宣統二年(1910年)畢業於山東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任山東提學司科員,後改任《山東省教育報》編輯兼山東政法專門學校教員。1913年夏,會同劉冠三、鞠思敏、于丹紱等創辦濟南私立正誼中學,任義務教員。1915~1918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學校長,治校極嚴,強調教員的學問與品德,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改進校務,自費赴日本和江浙、京津等地考察教育。資助二中學生孫清晨留美,開山東赴美勤工儉學之先河。1918年秋當選為省議會議員,為發展山東教育奔走呼籲。後因對官場腐敗深惡痛絕,回故鄉齊河,捐獻個人財產,創辦起“強恕學校”。
1919年夏,王祝晨被聘為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1922~1926年任一師校長。在附小,他倡導男女同校,採用白話文,推行國語,試行自編活頁教材。雖遭誹謗而毫不動搖他的教育主張,由此大家稱他為“大牛”。在他的努力下,一師附小獲得“南京高師附小第二”之稱。在一師他首創全省體育、藝術專修科,主編《一師週刊》。採用大包圍教學方法:約請名人專題講演,組織學生講演辯論會,充實圖書館、實驗室,組織文體課外活動等,使學生耳聞目睹,皆是教育、學術的新環境。他積極參加愛國運動,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提倡新文化,發起組織“尚學會”,主編會刊《新文化介紹》(後易名為《新文學評論》)。1925年12月25日在紀念雲南起義十週年大會上發表救國救民的演講,1926年2月被省教育廳撤銷一師校長職務。
1927年1月,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結識了周恩來、董必武。繼而隨革命軍到武漢,入黨義訓練所受訓。結業後,服務於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農民運動促進會。1928~1937年,先後在曲阜二師、聊城三師、濟南一師、濟南高中任歷史教員,1929年參與領導曲阜二師排演《子見南子》劇,反對封建禮教,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重要事件。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山東聯合中學學生徒步南撤到湖北、四川,任教師服務團團務委員。1943年任教於綿陽國立六中。1946年2月返回濟南,先後在濟南中學、正誼中學、齊魯中學任教,他抨擊反動當局,號召學生為正義而鬥爭。
1948年9月濟南解放不久,王祝晨受軍管會文教部約請,為恢復濟南教育積極奔波,使省立一中(濟南中學)、正誼中學迅速復課,起到了安定社會和人心的作用,同時擔任一中校長。1950年1月後,歷任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一至三屆副主席,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一、二屆代表,全國人大一屆代表。1954年參加全國人代會期間,提出“立即着手編寫各省地方誌”的建議案。周恩來總理熱情地接見他,稱讚其建議,指示立即在全國組織、推進地方誌工作。至1957年,全國各省、區相繼建立地方誌工作機構。1957年王祝晨被任命為山東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專事領導山東省地方誌編纂工作。1967年9月11日病逝於濟南。 [1] 

王祝晨人物評價

一師的校長王祝晨是一位熱心於新文化運動的教育家。在此求學的4年間,我才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啓蒙教育。(宋史學大家鄧廣銘
堂堂正正憨如牛,笑罵劉三小賊頭。指點亂臣明大道,身同太史立春秋。(書法家歐陽中石 [2] 
參考資料
  • 1.    張福山;許汝嶺;王之本;朱佩鋒;壽逢午;李明亮;高善常,濟南市史志編纂委員會;濟南市志7/第十八卷 人 物;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404-405頁
  • 2.    王祝晨:山東現代教育的肇始者  .山東省教育廳[引用日期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