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璘

(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郴州分校副校長)

鎖定
王璘(1936~ )原名王繼舜。湖南衡南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郴州分校副校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郴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原郴州地區書法家協會主席。湖南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詩詞協會理事,郴江詩社副秘書長。
中文名
王璘
曾用名
王繼舜

王璘人物簡介

書法作品先後在省內外和全國以及國際書展書賽中獲獎40餘次。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等著作有《火花集》和《碎石集》。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日現代美術通鑑》、《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1] 

王璘社會評説

“王鐵匠”的文藝人生
王璘,一位打了30多年鐵的人,居然先後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華詩詞學會,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
從打鐵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
王老先生原名叫王繼舜,1936年7月,出生在衡南縣的一個小村莊。1954年春,他到相鄰的常寧松柏鎮顏家鐵店學打鐵。1955年秋,松柏鎮幾家鐵店合併成立鐵工合作社,由於他的家庭出身問題,不讓進社,師傅便讓他在其家繼續打鐵。
1956年秋,王璘跪別師傅師母,被招工到水口山地球物理探礦隊,兩年後,被調到郴縣磺礦,礦人事科要他去開空壓機,他卻主動要求到機修車間搞鍛工,打出來的鍛件連老師傅都佩服。廠裏保送他上了3年“工大”,回來後因設計需要被“借”到技術科,廠裏發給“提幹表”他不願填,動員他到職教辦也不願去,一心只想回車間搞鍛工。鍛工這一行是最苦最累的重體力勞動,青年人都不願幹,連老婆都難找。老王卻偏偏愛上這一行,而且越幹越精。他曾豪爽地發問:“在郴州方圓幾十裏,無論是工廠的高級鍛工還是鄉村老鐵匠,有誰能將細小的廢鋼鍛成幾十公斤泊船用的鐵錨?有誰能在空氣錘下壓雞蛋而不破?誰能在砂輪磨出的火花中辨別鋼號和用途?誰能在百米外聽出和鑑別空氣錘聲中的異變?”在王璘的心中,鐵匠既偉大又光榮,他從打鐵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
活躍在郴州的文壇藝苑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王璘先生就活躍在郴州的文壇藝苑,辦班、展覽、春節上街為羣眾書寫春聯。許多人為求他的草書對聯蜂擁而至,其名氣也越來越大。1988年至1998年,是王璘書法的黃金時期。他的一篇近4000字的《論草書的三要素》受到了老師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王璘從小就喜歡唐詩、宋詞,包括民間的歌謠新詩。後來在小學畢業前夕學校舉辦作文比賽,他創作的一首經過父親修改的新詩《少女之春》,竟被評為全校的第一名,學校將此詩載入校刊,這更加激發了他對詩歌的興趣。王老雖然從小喜歡讀詩、寫詩,但畢竟文化低,基礎差,必須加倍努力。他熟讀死記詩韻詞律等工具書,經常請教行家裏手。有時為了一句詩、一個字而搔頭抓腮,廢寢忘食,當想出了一句得意的句子時,便哼着“我本是卧龍崗一道家……”的京戲來。近年來,他創作的傳統格律詩詞在全國各地刊物典集發表400多首(闋),也多次獲獎。著有《火花集》、《碎石集》、五人合集《郴江流韻》,編審《丹霞集》、《郴州書法》等書,擔任過《郴州詩詞》、《北湖詩苑》執行編委。他學有所成,正是“世上無難事,只要有恆心”的一個生動例證,也是對“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句古語的另一種詮釋。
退休生活有滋有味
縱觀王璘先生從鐵匠到書法家、到詩人的歷程,可以發現,他的書法和詩詞與他的人格品德是統一的。在激烈的階級鬥爭年代,他受到了較長時間的政治牽連,但他有一種正確的心態。他教育自己的子女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要學習雷鋒精神,學習大慶人的“三老四嚴”, 現在他的兩個子女都是共產黨員。王老還有個怪脾氣,凡是扶貧救災、希望工程、扶助殘疾人募捐等公益慈善活動,他毫不猶豫地揮毫獻藝,而對求他有酬勞寫招牌廣告均一概拒絕。他退休時還只有50歲,有許多人請他搞收入比較高的事,他都沒有去,卻樂意以月工資70元受聘於書畫函大郴州分校。他認真教書關愛學生,有的學生或經濟困難或丟了錢包交不起食宿費,他便和老伴騰出自己的一間卧室和一間客廳,讓男女學生各住一間,並免費同桌共餐,還為無錢返家的學生慷慨解囊。一些學生感動地説:“王校長就像我們的父親”。儘管王老兩口的退休工資最近增加後一共也只有1300多元,但他們生活得有滋有味。
參考資料
  • 1.    請參閲中國人事出版社《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第三卷,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