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營村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鄉下轄村)

鎖定
王營村位於鄉境中部,臨鹼公路西側。四分幹河南岸。南連殷廟村,北與前徐接壤,東與翟家村毗鄰,西依四分幹河與陵縣滋鎮張龍村隔河相望。村委轄7個村民小組,985户,3776人,均為漢族。
中文名
王營村
人口數量
3776人
户    數
985户
村民小組
7個

王營村位置面積

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2.4公里,總面積6.4平方公里。

王營村建置沿革

王營村,1958年屬翟家公社為王營大隊;1984年屬翟家鄉為王營村委會。轄7個自然村。王營村南坡有一古台,當地稱台子寺。原來是箕山的一高崗,最早古做烽火台用來傳遞軍事報。秦始皇統一國時,秦朝大將王翦把高崗建為閲兵台,在台上閲兵點將。該村開始叫王翦營,後來叫王家營,現稱王營村。

王營村人口民族

有王、趙、宮、周、張、蘇、姜、劉、靳、朱、程、董、魏、徐、14個姓氏。
自然條件 王營村地處四分幹河南岸,二級縣道臨鹼路從村東通過。土地以黃壤土為主,黃壤土佔耕地面積99.9%。

王營村經濟狀況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車道。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王營村社會事業

教育 民國時期,村有私塾1所,1952年,國家出資繼續在私塾遺址開辦了小學校有 幼兒園—6年級 共7班,學生300餘人。1978年按上級政策 4-6年級合併至翟家中心小學,2002年 按上級政策 幼兒園--4年級全部合併至翟家中心小學。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村委聘請人員為村民輔導種植、養殖等技術,
及學習法律、法規、婦幼保健等知識。
文化 建國後,村有文藝宣傳隊,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眼下,村有“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電視普及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户率16%
.衞生 建國後,村衞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78年村有2所衞生所,醫務人員4名。2003年,有衞生所4所,醫務人員7名,重點開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見病的治療工作。2003年以來,村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改善。

王營村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的是少衣缺食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活有了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全會後,村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提高。2007年人均佔有糧食500公斤,細糧佔95%以上,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土坯牆草房、瓦房,發展為磚混結構的瓦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0平方米。村民的穿着由70年代的單色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村民擁有自行車900輛,縫紉機95台,電視機795台,電風扇82台,洗衣機240台,電話350部,摩托車10輛。農民儲蓄餘額500萬元。

王營村村名傳説

王營村南坡有一古台,當地稱台子寺。原來是箕山的一高崗,最早古做烽火台用來傳遞軍事報。秦始皇統一國時,秦朝大將王翦把高崗建為閲兵台,在台上閲兵點將。該村開始叫王翦營,後來叫王家營了。隋朝在台上建有寺院,院碑上記載有一口用禹糧石粉燒製的大瓷缸,叫“淨水風韻缸”,有自然淨化水的能,善男信喝缸裏的生水從不生病。寺院數代香火興旺,宋朝雷火將寺燒燬,缸被趙龍崗大糧商買去,寺院慢慢荒蕪,變為野狐狸藏身繁衍的好地方,狐狸不禍害莊稼,不吃村民的鴨,天天吃蜥蠍、蝗蟲、小動物,冬天嘴裏含一小塊禹糧石藏在窩裏冬眠。村民們從不騷擾狐狸的生,時代和和平相處。清朝中期,王家營村一個叫王仁義的村民,下地落回家,路見一大黑狗將一隻小狐狸的腿咬傷不能跑了,王仁義把狗攆走,用手巾將小狐狸的傷腿包紮好,抱着它往台子寺送去。幾隻老狐狸正在洞口因孩子找不到煩躁不安。見有抱着孩子送回來,高興的用兩前腿似作揖的動作表示感謝。從此王仁義的家族,好像有靈感護佑一樣,老健康長壽、子孫孝順有出息,無論種地經商都順暢,整個家族財興旺起來。由於受王仁義的影響,附近的村民對狐狸更加保護。每年冬天外地有來挖狐狸的,用狐狸皮賣錢,當地村民就止挖,把外地趕走。有一年王家營、高榆樹村、殷家廟幾個村的窮過年買不起肉,這些户主幾乎同時在臘月二十八半夜聽到一個聲音:“太陽出來前到台子寺去取肉”!他們抱着試試的好心去的,都是太陽沒出到的台子寺,看見寺附近樹上有的掛着豬頭,有的掛着下貨,每都得到一份。從此每逢臘月二十八,只要真正買不起肉的窮,早晨不出太陽島那裏準見樹枝上掛的有,家裏已買到肉的,到那裏卻看不見。有的説多年老狐狸匯搬運,為賙濟窮從富户家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