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漢傑

(原中共福建省委僑委主任)

鎖定
王漢傑(1917-2008)(概述圖來源:[1]) [1]  ,又名王愛奎,1917年出生於石獅(今屬石獅市柑江鎮水頭村)。1933年往菲律賓謀生,1937年參加革命。1939年參加華僑慰問團到皖南並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後回菲律賓開展工作,擔任“華支”領導工作。1947年再度回國,在閩南領導武裝鬥爭,曾任閩南支隊副支隊長、閩粵贛邊縱參謀主任。 [2] 
1949年10月後,歷任福建省委華僑工委主任,省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後改為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省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兼省僑委主任、黨組書記,省委對台辦負責人,省委統戰部部長兼省僑辦主任、省外事辦主任、中國僑聯副主席等職,1995年2月離職休養,2008年因病離世。 [1] 
中文名
王漢傑
別    名
又名王愛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2008年
出生地
石獅市蚶江鎮水頭村

王漢傑人物生平

王漢傑(1917-2008),1917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縣蚶水鎮水頭村(該村今屬石獅市),又名王愛奎,幼年時期曾進私塾讀書,後進入當地小學讀書。1931年因家中貧困,學費難籌,輟學回鄉務農。懷着改變命運,使家庭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1933年,年僅15歲的王漢傑隻身一人奔赴菲律賓謀生。當時,日本人在菲律賓已是十分囂張。華僑在當地謀生愈加困難,許多華人店員就組成了華僑店員救亡會。而王漢傑就是菲律賓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會的創始人和負責人,組織廣大身處底層的華僑店員積極展開自救和救亡活動。
1939年10月,21歲的王漢傑參加了“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回國慰勞團”,多方籌集路費,毅然返回祖國,投身到國內抗日洪流之中。他輾轉經過香港、越南河內、廣西桂林等地,突破層層封鎖,克服種種障礙,終於參加了新四軍。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王漢傑從激烈的血戰中突圍,回到家鄉。
時隔不久,他再次返回菲律賓,擔任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會秘書長,開始新的戰鬥生涯。1942年5月19日,在中呂宋的曼地利村的叢林里正式成立了一支全部由華僑健兒組成的、以祖國的八路軍、新四軍為榜樣的武裝隊伍——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華支”),王漢傑擔任“華支”的隊長。王漢傑率領戰友們,翻越叢林峻嶺、穿梭槍林彈雨,南征北戰菲律賓14個省,先後進行了260多次戰鬥,其中著名戰役12次,殲滅敵軍2000多人,繳獲敵軍武器900餘件,為抗日戰爭立下赫赫戰功。歷年來,菲律賓政府和有關團體曾多次頒發獎章、獎狀給王漢傑老先生,以表彰和感謝他為菲律賓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947年,王漢傑回到閩粵贛邊區參加革命鬥爭直至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中國僑聯副主席兼福建省僑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重要職務,為福建省的僑務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87年,為了讓印尼鄉親林紹良、林文鏡、林學善相信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政策,王漢傑不辭辛勞,陪着他們考察項目,與省市縣各級領導溝通,最終建立了福州福清融僑開發區,為福建的招商引資做了許多貢獻;1994年,福建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籌建初期,王漢傑已經身患胃癌,但他用拳頭頂着劇痛的胃部參加籌建會,為基金會籌措了好幾百萬資金。2008年因病離世。 [1] 

王漢傑主要事蹟

王漢傑皖南鬥爭

1939年,沈爾七、許振文在菲律賓向廣大華僑宣傳新四軍的輝煌戰績,激勵了華僑的抗日鬥志,在當地振起了華僑青年蹦躍報名回國參軍參戰的熱潮。經過“勞聯會”的挑選,決定由王西雄任團長,沈爾七任指導員,組成“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回國慰勞團”。年僅21歲的王漢傑成為“慰勞團”的保管。5月,“慰問團”啓程。10月,抵達新四軍雲嶺軍部。在完成前線慰問任務後,慰問團全體成員24人全部報名參加新四軍,並集中在教導隊學習。一段時間的正規培訓後,王漢傑被任命為新四軍直屬教導隊第三大隊副政委兼黨支部書記。從此隨新四軍開始了正規的軍事生活,奔走在抗日戰場。後來,在“皖南事變”中,王漢傑所屬教導隊第三大隊參加了高坦戰鬥、東流山戰鬥。據倖存者回憶,當時戰鬥非常激烈、“教導總隊工兵連攻東流山時僅剩八十餘人,而猶奮勇自衞”。“教導總隊的炮兵連在東流山戰鬥中亦幾乎全部傷亡。幹部隊及第三、第四兩個政治隊,亦在東流山爭奪戰中,大部獻出了生命”。所幸,王漢傑劫後餘生。 [2] 

王漢傑菲島鬥爭

“皖南事變”後,王漢傑返回菲律賓,任東坂岸省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會秘書長。當時,日寇已佔領呂宋島。“勞聯會”把所屬團體的大批救亡骨幹組織起來,撤退到中呂宋、南昌宋,準備建立華僑抗日武裝。於是,培養領導幹部就顯得迫切。一個由郭建負責籌辦的短期政治軍事幹部訓練班應運而生。羅理實任訓練班主任,王漢傑任副主任。在短短的30天時間內,王漢傑等人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為學員講解“組織建設”、”統一戰線”“政治工作”、“游擊戰術”等課程,並組織進行軍事訓練。在畢業典禮那一天,突然傳來槍聲。機警的王漢傑意識到日軍出動搜查。立即緊急集合隊伍,撤退到安全地帶,從而避免一次損失。受訓的幹部先後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奔走於抗日前線。
王漢傑也親身投入戰鬥中,1942年後,先後擔任華僑抗日遊擊隊支隊長、總隊長;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南路遠征軍參謀長;華僑抗日遊擊支隊同志會主席等職務。王漢傑及其領導下的華僑抗日隊伍在3年多的鬥爭中,轉戰菲律賓14個省,前後進行了大小戰鬥260餘次,共殲敵2000多人,為反對日本侵略者、捍衞菲律賓的獨立自由作出貢獻,為中華民族贏得很高的聲譽。 [3] 

王漢傑閩南鬥爭

1947年5月,王漢傑再度回國參加革命。7月被派到閩南,參加閩南支隊的組建工作。8月1日,在烏山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總隊閩南支隊”,王漢傑任副支隊長。閩南支隊成立後,經過短期的集訓,於9月向烏山外圍出擊,先後襲擊詔安、雲霄一些鄉村的反動武裝。1948年1月8日,改任副政委的王漢傑與支隊長李仲先率部在水晶坪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當時,偽保安第二團糾集雲、和、紹三縣部分反動武裝,分三路圍攻烏山。閩南支隊在坪坑村設伏。戰鬥打響後,閩南支隊能敵9人,俘敵少校副大隊長鄭汝勤以下27人,並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和軍用品,閩南支隊卻無一傷亡。戰鬥結束後,中共閩粵贛邊區工委電賀閩南支隊,稱此次戰鬥“實為閩南人民武裝部隊有史以來的殲敵範例”。
水晶坪戰鬥結束後,國民黨當局驚恐萬分,派偽保安二團進駐烏山一帶,揚言4個月內消滅閩南支隊。鑑於敵強我弱,閩南支隊決定衝破包圍,進行反“掃蕩”。李仲先、王漢傑率一部,運動到饒和埔邊,與粵東支隊會合。過後,王漢傑又率第一連和第一大隊向漳浦、龍溪、海澄等地挺進,直插太武山下,在漳浦建立了一支新的游擊隊。1948年底,其他隊伍也衝破了敵人的封鎖,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
隨着形勢的發展,為配合大軍南下,1949年1月,王漢傑調任閩粵贛邊縱參謀主任。7月,王漢傑與盧炎奉命找福建省委和十兵團首長彙報情況。十兵團首長在獲悉情報後,決定“首殲漳州地區之敵,控制海島外圍陣地,爾後攻取廈門”的戰略。已解放泉州的部隊接令後,南下遷回包圍漳州。9月15日,王漢傑、盧炎帶領邊縱21團、13團與解放軍31軍偵察營在南靖寶林會師,並隨軍參加“漳廈戰役”,為閩南的解放再立新功。 [4] 
參考資料
  • 1.    王漢傑:戰功卓絕的抗日先鋒  .泉州網[引用日期2020-05-06]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泉州市委員會文化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泉州文史資料 新15輯[M]. 1997.12,第58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泉州市委員會文化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泉州文史資料 新15輯[M]. 1997.12,第59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泉州市委員會文化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泉州文史資料 新15輯[M]. 1997.12,第60頁。